分享

莫迪的执拗 印度的梦魇

 逍遥书屋123 2017-08-03

原标题:莫迪的执拗 印度的梦魇

为转移国内的舆论压力,印度在税制改革实行前与中国发生边境对峙,恐怕就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筹谋的计划。这是莫迪采取的迂回手段,借转移国内民意的注意,来度过国内改革的“阵痛”阶段。

中印在洞朗地区持续的对峙情况正愈演愈烈。中方一面通过外交部和军方强势发声,坚持“印军不退出就没有谈判的可能”,一面又在7月30日举行大规模的首次沙场阅兵,展现军事实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印度究竟将如何抉择?最终,这还需看印度总理莫迪一人的决定。

那么,这位平民总理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他从政之后向以手腕强势果决而著称,此时对他从政后的经历加以梳理,或许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判断。 1987年,莫迪以印度人民党古吉拉特邦(Gujarat)分部组织秘书的身份,正式踏入了政坛。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令他屡屡升迁。1990年时,他已经是印度人民党的全国选举委员会委员。 1995年,印度人民党在莫迪的选举策略下,获得了古拉特邦议会选举的胜利。在这个功劳下,他于同年被选为人民党国家秘书,调任新德里,处理党内事务。1998年,莫迪富有眼光的抉择再次带领该党在选举中获得胜利,遂被升为人民党秘书长。

2001年,古拉特邦首席部长巴特尔(Keshubhai Patel)卸任。人民党当时亟需一人顶上该职位,莫迪虽然是最佳人选,但却缺乏实际执政的经验。该党内部当时打算让莫迪担任副部长的职务。结果,莫迪强硬表态称“要么让我当一把手,要么免谈”,最终如愿以偿于当年10月上任,并在翌年2月的选举中大获全胜,坐稳了自己的位子。 古吉拉特邦既是莫迪的家乡,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闪亮的一笔。他在该邦任职首席部长12年,历经多次选举而屹立不倒。这源于他采取的政策和动作都很务实:修路、铺设电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主办一年一度的投资者峰会,亲自前往中国、日本和新加坡推销自己的家乡,学习治理经验。

莫迪果断的性格,从一件小事便可见一二。2008年印度塔塔汽车公司在西孟加拉邦投资建厂征地遇阻,宣布在其他地方建厂。5分钟后,莫迪就向塔塔汽车公司负责人发去了短信:欢迎。14个月后,塔塔汽车公司在该邦建立流水线。如今,古吉拉特邦已成为印度的汽车制造中心。 在他的治下,该邦每年GDP增速皆超过10%,远高于同期全国7%的平均水平。而他却能在这10多年来一直保持清廉,从未见卷入任何腐败丑闻。

古吉拉特邦的经济奇迹成为莫迪最令外界信服的经验,他自然也会在治理整个国家上套用此前的经历。纵观莫迪上台几年来,他采取的改革都有其在古吉拉特邦时的影子,比如,按照“小政府、大治理”的模式精简政府机构,以加快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运转速度。同时,他还推行印度制造,加快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南亚的大国,印度向来都怀有“大国梦”,莫迪也不例外,他自上任伊始就以实现这个梦想为己任。

经过这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莫迪治理下的印度有不少亮点:2016年印度首次成为实际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国,GDP首次超过前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不过在革新的强国梦上,他必然也会面临各种阻力。比如“废钞令”,莫迪的原本目的是打击洗钱和腐败,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富人阶层,国内的不满和质疑也随之而来。 废钞令的阵痛尚未平息,莫迪又开始实施自独立建国以来最大的税制改革。印度是联邦制国家,邦政府权力巨大,税制改革等于中央政府从邦政府口中抢夺蛋糕。

除此之外,莫迪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不少争议,例如,2002年古吉拉特邦暴乱,超过1千人死亡,其中多数为穆斯林。加之莫迪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国民志愿团”(RSS)成员的身份,更让他屡屡被批有种族歧视倾向。 为转移国内的舆论压力,印度在税制改革实行前与中国发生边境对峙,恐怕就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筹谋的计划。这是莫迪采取的迂回手段,借转移国内民意的注意,来度过国内改革的“阵痛”阶段。 对于莫迪来说,改革一步步艰难推进,他离实现“大国梦”也就更近一步。当然,中印在洞朗的对峙能够和平解决,变成了莫迪这个计划的根本。然而,玩火者往往引火烧身,真正能够控制自如的,又有几人呢?

作者|希文 路禾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