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如何定义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

 可乐怪 2017-08-03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也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 中这样定义圣人、君子、小人和庸人:

德才兼备者是圣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无德无才者是庸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德才兼备者”凤毛麟角;能称为君子的寥若晨星,被认为是小人的也屈指可数,而庸人则芸芸众生。

司马光对圣人没有做过多的论述,而对君子与小人则论述的相当精辟。

他说,君子持才以为善,小人恃才以为恶。君子虽然才能有所不足,但他的德行足以弥补他才能的缺陷;而小人则不然,小人会用他的才能把恶事做的登峰造极。所以,司马光主张在用人上一定要重视人的德行,把德放在用人的第一位。

司马光从“德才”两个方面来划分“圣人”、“君子”、“小人”和庸人的方法,至今熠熠生辉。他为我们提供了做人的规范、识人的捷径和用人的标准。

原文如下,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