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八五律第八讲

 花满玉壶 2017-08-03

古典诗八五律第八讲

主讲:竹雨心情

律诗的章法——律诗的合

大家好,前面我们讲了律诗的“起、承、转”,今天我们讲“起承转合”中“合”。

一、合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合句(合联、尾联),在律诗中为第四联,合联之意,即是将前面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

合句无论是在绝句还是律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论文的论点,而前面的是论文的论据;合句还像画龙点睛的眼睛,前面画的龙身,虽然多,但龙的精神还要眼睛表达,画人物也一样,能表现人物神采的主要是眼睛。那么把这个合比做眼睛,正是为了说明合句在律诗中的重要性。我们来看个很明显的例子:

郑板桥《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如果没有结句,此诗无以言诗。但正因为结句出彩,才使状如数数的句子成为一首很有味道的诗。

所以我国现代著名的评论家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诗词例话》里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结尾是文章的核心位置,它确定了事情的结局或发展趋势,一个亮丽的结尾,不仅仅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以豁然开朗、心中一亮的审美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合句既然在律诗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写好合句也是律诗创作的关键。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惟收尾尤难。”就是说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收尾是最难的。因为合句一般是表达作者对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这些就是诗的灵魂,有人直接把这些叫“诗魂”,有了诗魂,诗就能活起来,没有诗魂的诗,即使写的再好,也是死的,仅仅是好句,不是好诗。所以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因此合句在律诗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歌结尾方式众多,南宋词人姜夔《诗说》谓:“一篇之妙,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又如意尽辞不尽,剡溪归棹是也;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白石对结尾总结出四种情况:

1、辞意俱尽;

2、意尽辞不尽;

3、辞尽意不尽;

4、辞意俱不尽。

虽然他可能是在讲词,但我觉得对于我们诗词的创作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拿来学习分享一下。

所谓“词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尾句点明主题。

:

蘅芷的《惜缘》:

花当珍惜月当怜,好景从来如逝川。

一次天公闲眨目,红尘多少错肩缘!

结句中,表达了作者对“错肩缘”的一种惋惜,词与意尽出。

 

所谓“意尽词不尽”,指虽也在结句中点明主题,但用语比较含蓄,词未尽言。

: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在结句中,主题已经很明确。虽然是一个问句,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意已尽,然词尚未结束,一个设问没有回答。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邀请之后,一定会立刻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达到了意尽词不尽的意境。

 

所谓“词尽意不尽”,指不是意没有说完,而是在结句中已经仿佛能感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

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何莫相问,只是以“白云无尽时”作答,把作者羡慕有心,感慨无限的思想托“白云”而言出,让读者在“白云无尽时”中体会 。这两句使全诗韵味骤增,诗意顿浓。

 

所谓“词意俱不尽”,指词与意都没有完结,留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但也不是让读者漫无边际去想象,而是提供了一些问题或者意象,让读者在这些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主题已经隐含在这些问题与意像中了。

:

王维的《杂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我们从合句本身来看,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作者并没有作答,这就是所谓的词不尽也。从意上看“寒梅著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作者只是表达一种对家乡事物的关心、怀想与思念,让读者去想象作者的这种感觉,意味深长。

 

通过分析以上四种结尾,我们不难看出比较高明的当属上述辞尽意不尽辞意俱不尽两种。这两种方式都强调诗歌结尾要用有限的语辞表达无尽的意蕴,但后一种情况比前者更注重语象本身的精美,具备无尽的形象美,而不仅仅是意蕴的无尽

所谓诗意的无尽,有时也意味着诗意的不确定,所谓其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评阮藉诗语)。这类诗歌一般以意象或情境结尾,其意义没有明确交代,而且也难以确指,让人难以言传而又味之无极。

比如:

岑参的《虢guó州后亭送李判官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从题目和内容来看都是一首送别诗,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非常高妙,跟通常的送别诗写法很不一样(可以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类比即知),一般这类诗结尾总要表达明确的惜别或者劝勉之意,但此诗则不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两句所表达的意蕴并不十分明确:诗人说当朋友到了出使的汾水一带,将会看到那天空的白云仍然像汉代秋天的白云。似乎是汉朝秋天的白云一直在汾水的上空飘荡,或者说汉朝秋天的白云穿过时空一直飘到现在,就是说汾水、白云和秋天都没有变化,都跟汉朝时一样,其言外之意则是物是人非,只有时世在变迁。

以上这四种用含蓄的标准来评价作品结尾的。

 

杨载《诗法家数》中更进一步作了归纳:“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shàn 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指出三种结尾:

()就题目收住。

如:

张说《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抒发了诗人的感叹;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说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恨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结用“边城”来结“幽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

()宕出远神

如:

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是说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友听,“渔歌入浦深”。它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这种景物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神。

()放开一步

如:

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tao镟光堪擿zhāi,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但最后两句作者把笔锋一转,承上收结,放开一步,把画鹰当成真鹰,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上面讲的三种结尾是从题目说的,有收题的,有从题目宕出的,有就题放开的。

 

以上我们分享了古诗词诗话里边的几种结句的方法,综上种种我们把结句的写作方法概括成以下几种:

二、合句的写法:

1、以情作结,卒章显志。(情结);2、以景结情,情蕴其中。(景结)3、前呼后应,深化题旨。4、以问作结,暗和题意。5、用典作结,吊古怀今6、言尽味永,弦外有音

 

1:以情作结,卒章显志。(情结)

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说明志向。诗人对人生的现实体悟也往往于诗的结尾显现。

白居易有言: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诗三百篇之义也。所谓显其志,即点明题旨,使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多是诗的感性形象经过诗人的笔端升华所凝成的理语或警语,故是全篇的主旨。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基础上,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回扣首联。在结构上,合联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就连这一点欢乐也失去了。这样也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用情作结直抒胸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这首诗的合句就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直接抒发,就是说,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身体差一点就再也没有别的奢求了,直叙胸臆,说明作者对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这就是“合句”,这就是作者的看法。这就是“情结”。

再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句直接写的是作者的感叹:“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壮志难酬抱憾而终,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这感叹就是“诗魂”,也是典型的情结。

 

2、以景结情,情蕴其中。(景结)

就是在合句里,作者的看法、情感,都是通过景物表达出来的,将欲尽未尽之意融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这种写法含蕴无穷,韵味悠长;容易让人回味。

宋沈义父认为:结句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这种手法也常常出现在诗的结尾中,诗人们以极其敏锐的艺术感受,来精心捕捉生活之中眼前不为常人所留心的自然景物,用于诗的结尾,而借遍万物只为表意达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看诗例;

《缚鸡行》 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我们前文提到的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的一片之妙在乎落句就是通过杜甫的这首《缚鸡行》来说明结尾之妙。

鸡虫得失:鸡不卖掉,鸡要吃虫,是鸡得而虫失。鸡卖了给人吃,虫不再被鸡吃,是人得而鸡失,虫得而鸡失。

结句写诗人想到鸡同虫或得或失没有了结,忽然把鸡虫得失放开,倚着山阁上注视寒江。这个结尾很特别,乍一看觉得好像同上文无关,实际上正是把诗人的神情写出来了。诗人叫小奴把鸡放了,说完这话,忽然靠在阁上沉思起来,这是形象描写,也就是景物描写,从这个形象的景物描写里,透露出诗人在沉思,这个沉思是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引起的。本来鸡虫得失不必去关心的,也不值得写到诗里去,可是诗人从中想到更重要的事,这就是人的得失。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升沉得失也像鸡虫得失无了时,诗人因而感叹沉思。这个结尾是形象的,富有含意的,使得诗意更深沉了。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第二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尾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阵阵急促的捣衣声。

我们看这首诗的“合句”字字写景,但是从景里处处透露出作者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急暮砧”,这里的“急”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情焦虑抑郁,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这就是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全诗看似写景,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尾句用自然之景故乡水和行舟结尾,将自然之景人格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诗人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3、前呼后应,深化题旨。

诗的结构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或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其结尾处往往与开头遥相响应,迂回宛转,巧妙照应,既收束全篇又使得诗歌的题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韦应物《夕次盱眙xūyí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

这是一首写客居思乡的诗。尾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与首句落帆停舫”“孤驿相呼应,是写人雁归宿,而诗人无法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4、以问作结,暗和题意。

唐诗中以问作结的方式能使诗篇呈相对的开放性。诗人问而不答,寄意言外,留下了一定的语义空间,可谓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逾长。这有助于发作者之幽思,启读者之遐想,使诗的题旨显得更为深沉蕴藉,使意境显得更为空灵悠远。

例:

张九龄的《感谒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承句写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转句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这里诗人借物兴起,自比兰桂。

结句以反问作了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人却用用一个反问句,来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抒发诗人气节的高洁以及孤芳自赏,进而表达不求引用之情感。这也正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旨。

再如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这首诗通过写日暮渡口之景,羡慕范蠡所作所为,渴慕忘却俗念,功成隐退的归隐情怀。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以问作结,即景生情,点出题意,表达自己渴望摆脱世俗的心愿。

5、用典作结,吊古怀今

古诗中往往有运用典故作为结尾,这样可以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或者直接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古意,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有可能得到更深层的感悟。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主要写泛舟汉水的见闻,尾联用典作结,引用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 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阳春白雪: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这是一首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诗,尾联(只有这位凤凰池上的人,能做这样一首好诗,正如《阳春》《白雪》的曲子一样,使大家都难于奉和。这一联就是恭维贾至了。)用典作结,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

6、言尽味永,弦外有音

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陈廷焯《白雨斋词语》),留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回味的余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杨万里在其《诚斋诗话》中曾指出:“词已尽而味万永,善之善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意味犹长。流黄,指褐黄色的绢,这里指床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谁说我是因为内心愁苦思念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入睡?其实是那天上皎皎的明月映照帷帐,夜明如洗,使我难以入眠。“谁谓”二字用得十分巧妙,似乎少妇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其实是这样的思念不能为别人所理解,只能深深的藏在心里。即体现了少妇的多情,也有一种含蓄的思念在里头。从而使全诗有一种怨而不怒的宁静,意境清幽柔和,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的感觉。

三、写合句有几个注意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

 

继续咏物诗之旅:

咏雁(唐·李远)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这首诗语句平实,简单明了。

雁,我们都知道,这个就不多说了;

关山,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而得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

zēnɡ,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箭。矰缴:意同""

首联,说雁生活习性,属于季节性迁徙动物,至少看了不会有人以为这是写猪。

颔联承上,说迁徙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霜雨雪,也就是困难,以至于身上的羽毛受损了。

颈联加深颔联,雁自古以来是信使,传递思念的纽带,因为环境的恶劣,有不少雁到达不了南方,以至于捎带的信少了,这里隐约看到作者的情感。

尾联上句意思转了一下,雁跨越重重困难,最后还要经过弓箭的洗礼,下句以问作结,意义深远。

这首诗作者应该是以雁说人,他和杜牧,李商隐,许浑,还有好几个同时期的人关心挺好,当时牛李党争后,很多人被牵连,雁群也许就是他们这些朋友。经过这些苦难后,留下来的朋友还有几个呢?

这就是咏物诗的精髓所在,不单纯是为咏物而咏物。最终都是指向人。

上面例诗感遇”“画鹰亦是如此,希望大家仔细品一品。

 

今天的课就到此,谢谢大家陪伴!下课。

 

古典诗八五律第八讲作业:

咏物:“酒、乌鸦”二选一,模仿所讲过的咏物诗,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起承要衔接紧密,转出新意,合的有余味,注意中二联的变化,咏物与抒情的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