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八五律第十讲

 花满玉壶 2017-08-03


炼字之——诗眼

朋友们晚上好!

之前我们讲完了律诗的起承转合,今天我们讲诗词创作中的炼字,那么所炼之字就叫做诗眼。

 

一、什么是炼字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但对于炼字,历来都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要炼字,诗句要有诗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这种说法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主张句中必得有诗眼。

另一种则认为诗眼是一种毛病,好的诗词句法浑涵,全篇是完整的,没有诗眼可摘,讲究诗眼,就破坏了浑涵的句法。如李白《峨眉山月歌》、《赠汪伦》、《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都是千古传诵的杰作,却几乎都没有诗眼。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诗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内容,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内容贫乏,一般化,没有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却想靠诗眼来补救,运用一两个奇突的字来挽救诗的平庸,那样做是不行的。要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即使句中没有什么突出的字,还可以成为精彩的好诗。

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简单地说,好的诗既要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炼只讲究诗眼而忽略思想内容或者只讲究内容而忽略诗眼都是要不得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诗眼。

1、诗眼

诗眼或称句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词主旨的字词句。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也就是说诗眼分为两类:

①、是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②、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就像一个人,光眼睛长得好看没有用,需要五官搭配得当,体型合适才是真的美

 

2、诗眼的位置

关于诗眼的位置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主张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所谓的响字,就是诗人致力处,即诗人反复推敲锤炼而得的字。为什么这两个位置的字常常是响字即诗眼呢?因为它们都处于诗句的腰腹部位,这是诗句的关键位置,这两个位置,对于诗人们来说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套用一句时下耳熟能详的话“腰好,你好我也好” ,这个大家最好理解。

另一种说法认为诗眼没有固定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诗眼。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举例的句子结构,所以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句上未免偏颇了。

比如杜甫的《遣怀》中的首句“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有人就认为“愁”字为句眼,以此为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愁”;

又如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字为诗眼,道出了作者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悲苦之情。

诗无定法,大家只要记住,不管哪一种位置都是炼字,因为我们是初学,我个人目前主张先炼第一种,熟能生巧,熟了就随便炼。

3、诗眼的词性

什么字、词可以做诗眼呢?古代汉语对于字、词,只分实字()和虚字()两大类。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中,有“眼用活字”、“眼用响字”、“眼用拗字”、“眼用实字”等条,那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孤灯客梦,寒杵乡愁;(岑参:客舍)

白沙月色,绿竹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夜灯宿鸟,秋雨行人;(张蠙:经荒驿颔联)

危峰鸟道,深谷猿声;(郑世翼《巫山高》)

风枝散鹊,露草寒蛩;(戴叔伦:客舍)

锦江春色天地,玉垒浮云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万里山川晓梦,四邻歌管春愁;(许浑:赠河东虞押衙颔联)

莺传旧语春日,花学严妆晓风(章孝标《古行宫》)

我们看这几句诗的诗眼,几乎全都是活字,也就是动词,只有字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这些用动词的诗眼描绘了景物的动态,表现它们的生机意趣,多数还使景物有了感情和生命,透露出诗人对景物敏锐独到的感觉和真挚深厚的情思,产生了诗意。可见,诗眼主要是用动词炼成的。

用形容词做诗眼,其数量仅次于动词。在《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精绝警策两条中举了下面的诗联:

晚色寒芜,秋声候雁(权德舆《送人》)

雁断知风,湖平得月(白居易《松江序》)

草碍人行,花繁鸟度(卢照邻《山行》)

竹阴行处,僧腊别来(张乔《僧房》)

以上诗句的诗眼远、多、急、缓、迟、密、高,都是形容词,它们对人或景物作了准确、贴切、生动、有意味的描绘,因此被编者认为精绝警策

我们再举盛唐诗人王维的名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使至塞上》)为例,王维用通俗、平常的形容词形容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平字见奇,绘景如画,意境雄浑壮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名词能否做诗眼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诗人玉屑》卷三眼用实字条所举的诗句:

夜潮到郭,春雾啼山。(张凡《赠薛鼎臣》)

旅愁入越,乡梦归秦。(白居易《避地越地江楼望归》)

后峰有雪,远涧鸣泉。(司空曙《寄僧》)

星河一雁,砧杵千家。(韩翃《秋夜即事》)

野渡摇月,寒城翳钟。(方干《送从兄韦郜》)

古寺横草,阴廊杂苔。(顾况《废寺》)

残暑催尽,新秋带来。(白居易《宴散》)

雪夜千卷,花时一瓢。(许浑《寄友人》)

半夜腊因卷去,五更春被吹来。(曹松《除夜》)

朝登剑阁随马,夜渡巴江洗兵。(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

这十联诗的诗眼,都是名词。为什么魏庆之把人、鸟、春、秋、波、雨这些名词看作诗眼呢?首先,因为它们都处在五言诗第三字和七言诗第五字的关键位置上。它们是诗句核心的意象,整个句子主要就是表现它们的情状意态的,所以被魏庆之视为诗眼。

那么虚词是否可做诗眼呢?南宋叶梦得最先举出杜诗中以虚词为眼的例子,他说: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

江山巴蜀,栋宇齐梁出自杜甫的《上兜率寺》,这一联全凭虚字“有”和“自”,倘若没有这两个字,江山、巴蜀,栋宇、齐梁就不成句子。

 

《滕王亭子》“粉墙竹色,虚阁松声 出自杜甫的《滕王亭子》,“犹”为依然之意,描绘出滕王亭荒凉已久可是翠竹依旧掩映古墙,苍翠如故;“自”为空白之意,表现出阵阵松涛之声无人欣赏,亭台楼阁空白寂寞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于安史之乱中面对盛世遗物所流露出的惆怅失落,并借此传达出对盛世大唐的怀念与追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

 

不仅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可以做诗眼,就连数词也有可能充当诗眼。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这个字,凸显出皑皑白雪中一枝独放的早梅的风姿,堪称诗眼。由此可以看出,数词也是可以做诗眼的。

以上论述证明:无论哪一类字、词,只要锤炼得工妙自然,能够成功地发挥出其绘形传神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使诗句富于感情色彩和生命活力,都可以成为诗眼。那么对诗歌而言,炼字究竟有那些具体作用呢?

 

二、炼字的作用

1、使语言简洁、准确

炼字除了使诗文简洁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使其更为准确。关于用字准确有两个小故事:“一字师”和“半江水”。“一字师”的故事刚才我们讲过了,下边讲讲“半江水”的故事。

 “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

“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这两个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

2、使形象生动

炼字不仅使诗句简洁准确,也能使诗句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地表达诗意。

诗圣杜甫就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

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很见炼字上的功力:正因为“平野阔”,方见星星遥挂如垂。一个“垂”字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一个“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

《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逼真地描摹出山势蜿蜒流走之势。

《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潜”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

再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用“入”、“归”二字,把红、青颜色写成动态,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是从外到内———不说红色是由桃花生出来的,也不说青色是由柳叶生出来的,而说红色、青色是由外部归入其中的,这样写就颇富情趣,而且紧扣题目“早春”二字,把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这瞬间的景物征象表现出来,写出春归大地的盎然生机。

《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吐”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以上诸字的锻炼,均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能开拓意境

炼字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精美的字句,能使诗歌的意境向前延伸或向深纵拓展,更增加感人的力量,自然也就更好地表达的主题。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更”字就起到这种作用。因为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述场景和时间,诗人的送别之情主要在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说明酒已经喝了很多,还在劝饮,诗人的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中,啥话也不说了,喝酒吧。

刘方平《月夜》也是通过炼字来开拓意境: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点出时间,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是精华所在,其中“透”字是诗眼。诗人用一“透”字突出“虫声”的力度,显示生命的动感美,描绘出春天月夜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使意境向外拓展。

4、能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意在表现对志清中原、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仰慕之情,其中也暗含对身处安史之乱中国事的忧虑。其中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诗眼“自”和“空”更是增加这种抒情效果。一个“自”字足见绿草深深,荒凉之状;一个“空”字,表明武侯一生壮志未遂,他所献身的蜀国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抒发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深深感慨,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深意。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炼字更有特色: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写于他正当韶年,初离蜀地远游他乡之时,所抒发的也是常见的思乡之情。但此诗历代的诗论家却赞不绝口,奇就奇在于四句短诗中融入了五个地名,而且写得自然流走、清新秀发,看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短短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上述五个地名用“入”、“发”、“向”、“下”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离乡路线;其中又贮满诗情,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离乡之思:峨眉谐蛾眉,蛾眉弯弯,山月也弯弯,皆似愁;山月犹有平羌江相伴,人却不见所思之“君”。清溪和三峡一带多猿,啼声清绝,所谓“猿啼三声泪沾裳”,情和景又如此契合关联!

能和这种精巧构思和准确炼字相媲美的只有杜甫作,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也是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用“从”、“穿”、“下”、“向”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返乡路线;也是一气贯注,气势流走,只不过是返乡而不是离乡路线。

关于诗眼就说了这,下节课我们继续“炼字”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