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暑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人们多会自觉地寻求各种方法防暑降温。熟人见面的“寒暄”之辞此时也变成了“瞧这天儿热的”、“多喝水”、“小心中暑”之类的“暑暄”话儿。可见,身体中暑人人怕。然而,情绪中暑有谁知?读者不禁问:情绪也会中暑吗?该不会是心理医生们又在故弄玄虚吧?您还别说,在夏季医院心理科门诊患者中情绪中暑的病例并不罕见。所谓“情绪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或炎热环境中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而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造成的一组精神心理症候群,临床上以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症状为特征,又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在疾病分类系统中,它和抑郁症、躁狂症等属于同一范畴。具体说,患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迟缓等认知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甚至暴怒、兴趣丧失、悲观绝望等焦虑抑郁的情绪症状,以及坐立不安、强迫重复、冲动毁物、人际冲突、酗酒闹事、自伤自杀等行为症状。什么原因会导致情绪中暑呢?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造成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当然,环境的外因仍需通过心理的内因起作用。换言之,情绪中暑患者的性格大多有脾气急躁、自我中心、适应力弱、追求完美等特点。这类性格在医学心理学中称为“A型性格”,容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心理门诊中情绪中暑患者往往也是心内科和神经内科的常客。 为什么炎热的天气容易令人感到心绪烦乱甚至头脑短路?病理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情绪调节中枢是同一个脆弱的器官——下丘脑。当环境过热,引起躯体热应激反应,下丘脑努力工作以调节体温和情绪。一旦超过了其调节能力的极限,下丘脑就会“罢工”,人的情绪就会失控,进而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则会出现身心的中暑症状。尽管如此,下丘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指挥部,它的上级领导是大脑皮层。一方面,大脑皮层的活动会从上到下地指挥下丘脑的工作,另一方面,下丘脑也会向大脑皮层汇报全身体温和内心情绪的状态。因此,在情绪中暑时会出现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的认知功能异常症状。 通过以上描述,相信您对情绪中暑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如何避免情绪中暑呢?首先是生理方面。最简单的是尽可能改变过热的外环境,可以移身到空调环境中,或阴凉、干燥的处所,脱离高温、高湿的热应激源。同时,积极采取降低体温措施,如饮水、沐浴、擦身等。双侧腋下和腹股沟处大汗腺集中,是人体主要散热部位,可重点冷敷,降温效果很快。但须注意,避免骤冷骤热,影响下丘脑中枢正常的调节体温功能,或造成毛孔急剧收缩无法正常排汗甚至发炎。当然,大量补充水份的同时,也要补充糖、盐等物质,避免体内能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另外,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也是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心理方面。由于大脑皮层对下丘脑有高级管控的功能,故可充分发挥其作用而进行积极想象。试着放松身心,闭目养神,慢慢开始冥想:自己在林海雪原漫步,听风卷飞雪、松涛阵阵;或在万仞峰顶伫足,看山间云起,高不胜寒;或在沧海碣石静坐,任大浪淘沙,潮起潮落。总之内心尽量想象清凉境界抵御外环境的酷热。传统医学认为,夏季心火旺,火为外阳内阴的离卦,如火焰外焰热而内焰凉。故无论外境热浪滚滚,我只管冰雪在心,甚至外愈热而心愈凉,即是“心静自然凉”的养心妙法。 |
|
来自: 为什么73 > 《通元堂健康服务元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