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文益禅师《观牡丹》诗赏评

 liuhuirong 2017-08-03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jpg

  文益禅师(885 - 958)是唐五代时期着名禅师 , 法眼宗的创始人。因曾住金陵 ( 今南京 ) 清凉院开法传禅,被后人称为“清凉文益”。文益禅师俗姓鲁 , 余杭( 今杭州 ) 人。七岁时 , 跟从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出家。后追随律匠希觉师弘法于明州 ( 今浙江宁波 ) 鄮山育王寺。希觉在向信徒讲律时 , 文益在一旁认真听讲 , 不断细究微旨。在精研经典的同时 , 文益还精研儒家经典 ,他儒佛修养深厚,博得了希觉师的器重。不久 , 文益辞别希觉 ,振锡南游 , 到达福州 , 参访长庆禅师 , 因在修学上没有进展 , 于是便和绍修、法进三人一起到远方参学 , 经过地藏院 , 因遇雪少憩。他们在炉边烤火时 , 地藏院罗汉桂琛禅师问文益将往何方。文益说要行脚去。桂琛问 :“行脚是为了什么 ?”文益说 :“不知道。”桂琛说 :“不知最好。”之后 , 三人向桂琛禅师告辞而去 ,桂琛送至门口 , 指庭前的一块石头说 :“你常说三界唯心 , 万法唯识 , 请问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说 :“在心内。”桂琛说 :“行脚之人 , 为什么却安一块石头在心里 ?”文益理屈词穷 , 无言以对。桂琛说 :“若论佛法 , 一切现成。”文益于言下大悟 , 于是与三人一起跟从桂琛学法。后又跟随桂琛禅师到江南一带弘法。文益禅师在江南弘法之时 , 南唐中主李璟因久闻禅师盛名 , 邀请文益入住金陵报恩寺弘扬佛法 , 并为文益赐号净慧禅师。
  
  文益禅师在金陵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赏识 , 李璟经常向文益禅师请教佛法真谛。文益常给予善巧的解说 , 李璟对他更加尊敬。文益禅师在金陵除了对帝王说法 ,还经常以善巧方便的说法方式对普通信众说法 , 深受信徒的爱戴。对于文益的讲经 ,《五灯会元》卷十七“清凉文益传”有载 :“师缘被于金陵 , 三坐大道场 , 朝夕演旨 , 时诸方丛林 , 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 , 涉远而至。玄沙正宗 , 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 ,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昧 , 或入室呈解 , 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 , 不可胜纪。”
  
  文益禅师于周显德五年(958)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 南唐中主李璟亲加礼问 , 并赐谥号“大法眼禅师”。文益禅师还着有许多禅宗论着 , 其中主要有《宗门十规论》及《大法眼禅师文益颂十四首》行世。
  
  文益禅师不仅在修行上卓有成就 , 而且也是五代时期着名的诗僧。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 ,流传下来的有十多首。文益的诗歌常常在描摹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中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他的《观牡丹》诗就是他诗歌中的代表之作。这首诗歌是文益禅师一次在与南唐中主李璟谈论佛法结束之后,与李璟一起观赏牡丹,李璟兴致所致,便请文益禅师以牡丹为题作偈一首,文益禅师随即赋诗,中主李璟深悟其意,对此诗赞不绝口。诗云 :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诗歌的大意是说 , 有一天 ,南唐中主李璟邀文益禅师入宫论道 , 御赐斋饭后 , 又到御花园观赏牡丹花。因李璟也是诗中高手、词中名家 , 当他见到盛开的牡丹 ,心情十分高兴 , 诗情雅兴随之而来。于是就请文益禅师作诗。这首诗就是文益禅师此种情况下的即兴之作。文益禅师这一首诗的确太好了 , 不仅使李璟叫好 , 还使李璟“顿悟其意”。“然后始知空”, 十余年后 , 南唐为宋所灭 ,李璟的儿子后主李煜在其“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中 , 则把文益禅师此时所说的“空”, 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了。
  
  诗歌的首联“拥毳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中的“毳”是指鸟兽的细毛 , 在此处借指朝廷官员所穿的礼服 , 因官员礼服上绘有鸟兽的形象 , 并且还绘有鸟兽的毳毛 , 故称拥毳。文益禅师当时是作为皇帝的座上宾来观赏牡丹的 , 很自然就有许多官员作陪 , 观赏牡丹的场面自然 与一般的观赏不同。牡丹花开 , 已是阳春三月 , 江南一带已无寒意 , 文益禅师与众多官员同观牡丹。官员的赏花只是作为闲情雅兴而观赏 , 对花能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和无限的赏花乐趣。而文益禅师是一位方外修道之人 , 他常能够从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牡丹花中感悟到其中的禅意 , 所以 , 禅师的赏花情趣是与这些官员不同的。
  
  文益禅师由牡丹的竞相争艳中感悟到世事的无常。诗歌第二句“发从今日白 , 花是去年红”,就是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叹。文益禅师在观赏牡丹之时 , 已经年逾花甲 , 年轻时的朝气已经不复存在 , 往昔满头的青丝也被现今白发所取代。看着面前盛开的牡丹 , 想着牡丹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盛开,如今,时序却已经不同。牡丹能够年复一年的绽放出其艳丽的风姿 , 而一个人却在经历一年一度的春暖花开中日渐衰老。这种情景令人有种“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此时的文益禅师感受到的不是牡丹盛开的美景带给自己的审美享受,而是从花开的茂盛感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花开花谢的无常。所以,禅师认为,牡丹盛开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却又是悲凉落花的开始。禅师感慨花的凋谢并进而感慨人生的变老。文益禅师的这种感受,颇有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悲凉意味。
  
  诗歌第三句指出了牡丹的美丽和馨香。“艳冶对朝露,馨香逐晚风”两句指出牡丹以花中王后的艳丽,在朝露中更显得婀娜多姿。牡丹不仅鲜艳夺目,而且还常常透出诱人的香味。这种香味能够在晚风的吹拂之下传播很远,带给人诱人的馨香。可是在自然美景带给人的快乐还没有结束之时,文益禅师又带给人更深的哲理思考。最后两句“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告诉我们花开的胜景的确值得人留恋,但是时序流转,盛衰无常,花开烂漫之时,就意味着不久将会因花谢而枯萎。禅师告诉李璟及朝臣,人世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归于虚无。所以,当我们看到鲜花盛开之时,不能沉湎于鲜花的艳丽馨香之中,而应该想到繁华过后的凄凉与空无。
  
  文益禅师认为,花开只是花落的一个准备过程。花开之时,已可预知其落,一如白发是黑发的必然结果,因而,花开不必喜,花落亦不必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家总是单刀直入,直指本心,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南宋的着名词人黄孝迈有《湘春夜月》一词写道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所表现的,也只是古代诗词中“伤春复伤别”的情绪,但是,对于时令,作者却与其它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就一般情形而言,人们大多只是到了绿暗红稀的暮春才会伤春,而黄孝迈却在春天刚返人间不久,万紫千红还没出现之时,就已经感到春之可伤了。这种由过程看到结果的方法,与文益禅师的思维方式,正可相通。
  
  文益禅师的这首诗歌 , 以一个禅者眼光 ,从牡丹盛开的繁华景致中感悟到世事之苦空无常 ,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声色之中 ,而应当从胜景的表面繁华中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文/安小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