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做人

 昵称40077028 2017-08-03

在在我的观点中,一本书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又不是单方面的,只有当读者有疑问,并能给自己找到解答或是找到矛盾之处证明作者的观点,描述,推断之类有问题,才能说明读者是有吸收到一些东西。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做人就像读书,永远也没有完结的时候。天下有无数的书,一天看一本,一年看三百六十五本,十年看三千六百五十本,假如能活到一百岁,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本,有的人一天能看好几本书,算他五本,就是十八万两千五百本。现在世界上何止十八万两千五百本的书。人一辈子是学不完的。做人也一样,一辈子是做不完的,唯有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去做,使自己尽力做得更好。好人难做,就是因为学做好人永远也学不完。

学会做人,就像懂得看书一样。爱看书的人不一定会看书,但会看书的人一定很爱书,特别是一本好书,到了他的手里,总是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做人就是在看书,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自己就是一本很好的书,不仅提高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天下有两种书:一种书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形于纸上,无字之书跃然心间。有字书只是一张纸,但无字书却是一个人。一张纸上写满字,可以启迪一个头脑;一个人身上什么也看不到,有的只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却可以影响一片人。

学生读书不是为了看那纸上的字,而应该是学那书里的人和事。我们做人,不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是更好地影响我们身边的一片人。一个人道德修养再高也没有用,他改变不了一个世风日下的社会,可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好的一面传给其他的人,并影响到他们,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种精神,不自私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