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wangtao菊涛 2017-08-0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诗人李白因其浪漫的情怀、磅礴的表达被人誉为“诗仙”,常留在浩瀚的星空里。然而,在他一生的跋涉中,曾经数次光临一座小城,并用多首诗篇记述对小城和小城人的无限眷顾之情。

拥有这份荣誉的正是地处南阳盆地的方城县。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中国-方城

公元701年,一个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的武官李客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因母亲生育时梦见太白金星降临,故给这名男婴起名叫李白,字“太白”,4岁时李白随父母一起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5岁读书,10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的李白,受家族尚武传统的影响喜爱剑术,15岁时不仅诗赋惊动乡里,而且持剑游遍江油。

盛世大唐的丰厚和旷达,不仅滋养了众多跟李白一样的各类青年才俊,同时,更给了他们一颗崇尚自由、追求完美人生的高傲心灵。18岁时,李白的足迹开始踏遍巴蜀大地,大好的河山,安逸的世风,宽松的学风沐浴着这颗年轻的心灵,游走在山岳古刹之中,道家尊重自然、怡情山水的学派理念深深地感染了他。在峨眉山中,李白和一名年龄稍长的青年不期而遇,这个名叫元丹丘的人老家远在河南省方城县,自小离家远游,足迹遍布三山五岳,精通道术玄学,在李白看来他仿佛是从仙境里走出来的一般,英俊洒脱,口若悬河。茫茫人海里的一次擦肩而过,简短的寥寥数语之后,两个人仿佛是千年之前就熟知的故交,相看泪眼,依依惜别。

李白自己也许不会想到:数年后会将12首诗作恭恭敬敬地赠予这个路人,另有11篇共23首诗提到眼中的“不死丹丘生”;甚至将他们的关系上升到了“吾将元夫子,异性为天伦”的高度,这在李白一生与人往来中是绝无仅有的。元丹丘,一个除了在李白的诗中,其他任何文献典籍也觅不见踪影的唐朝人,因此得以名垂青史。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少年李白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带着青春的豪情壮志离开巴蜀,沿长江乘舟而下,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会稽(绍兴)、扬州折返湖北、河南等地,一路走来一路诗,大唐的山山水水因了李白的这一趟远游而清晰和厚重起来。这一路走来,也仿佛是李白成为万人追捧的著名诗人的“星光之路”,李白在行走中完成了破茧成蝶的人生蜕变。

忽一日,“著名诗人”李白从南阳辗转莅临方城的消息,在偏僻的小县城不胫而走。姓张的县令得知情况后四处派人打听,终于在县城东南的大乘山中将李白请到家中,奉为上宾。觥筹交错的酣宴之上,李白对张府厅堂上悬挂的一副猛狮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乘着酒兴作《方城张少公厅画狮猛赞》一首:

张公之堂,华壁照雪。

狮猛在图,雄姿奋发。

森悚眉目,飒洒毛骨。

锯齿衔霜,钩爪抱月。

擎蹲胡以震怒,谓大厦之niè屼(niè wù,不安貌)。

永观厥容,神骇不歇。

这首应景之作令张县令大喜过望。

辞别县令,李白迫不及待地来到方城寺中寻幽探胜。此时,正在方城以北数十里地的石门山中隐居的元丹丘,听说李白到来的消息急忙到县城拜会知己,从大乘山追到县衙门,再到方城寺,当看到正在寺中长廊里拈须摇首,低吟浅唱,流连忘返的李白时,元丹丘忍不住高呼:“太白贤弟,想杀为兄耶。”李白猛回头,二人快步走到一起,携手相看泪眼,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是夜,李白和元丹丘在方城寺内素宴烈酒,推杯换盏直到天明。他们诉说分别后的彼此牵挂,谈论现实里的内忧外患,探讨理想中的生命涵义,更多的话题是他们共同关注的道学理论。当时,全国自上而下对道家思想的尊崇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进步的时代青年。李白持剑云游,遍访各路隐士,道教玄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诗歌的字里行间,崇尚大自然,追求自由,热爱生命,形成了夸张、浪漫的创作风格。元丹丘则潜心于隐居修行,拜当时的道学名家胡紫阳为师,广结名士,不求闻达。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网络图片

次日,李白挥笔写下了《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记录了这次会面: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苦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远姿游眺。

诗成后,二人携手同行赶往元丹丘隐居的石门山。东汉时人称“书痴”的高凤曾在此设馆教书,虽然唐朝时当年的书馆已经改为了寺院,但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作“高凤石门山”。这里山清水静,远离尘俗喧嚣,是养生修道的绝佳之处。李白在此一住就是一月有余,这里的一草一木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成了他一生中都魂牵梦绕的地方。

数年过后,李白和友人一起从南阳出发第二次到石门山的途中,路遇游侠王大,因志趣相投随作《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一首,劝说他到石门山和元丹丘一同隐居修身。这次方城之行李白的心情格外舒畅,一边不停地向同行的友人讲说着石门山的好处,一边凭着记忆一路走在前面当向导。并用诗作《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表达了当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

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

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此时的李白和元丹丘完全没有了初次相识时的谦恭和拘谨,他们谈笑风生,无拘无束,真的如同两个久日不曾谋面的自家兄弟,方城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仿佛是李白的家乡一样亲切、随和。

再次离开方城之后,李白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游历中华、遍访名士的匆忙脚步,直到天宝元年(742年)秋天,人到中年的他应唐玄宗之命征召入京(长安),以优厚的待遇走进了翰林院,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政治生涯。然而,此时的唐玄宗正沉浸在和贵妃杨玉环的缠绵蜜意之中,整个大唐笼罩在官宦当政、重臣谋反的沉重危机里,李白只能写些供“环美人”轻歌曼舞的《宫中行乐词》和《清平乐》之流作品,和他早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郁郁寡欢中天天借酒浇愁,藐视权贵,一不留神做出了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鞋”的千古壮举,埋下了他政治生涯必将以失败告终的种子。

公元744年春末夏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虽然拥有“五花马,千金裘”的荣耀,但难以掩盖他政治失意的无限落寞和万般愁肠,在人生极度纠结的煎熬中,李白邀约在南阳的好友岑勋一道,直奔方城石门山约见元丹丘。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景点石刻

故人相见,李白积压在内心对现实的怨恨和对社会的失望、人生的愤懑,仿佛打开闸门的洪流一般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态势倾泻迸发而出。李白恨不能把皇帝赐给的所有银两都用来买醉,三个人忘情地痛饮美酒,李白在饮到酣畅淋漓之时挥笔写下了历经千年传世不衰的恢弘诗篇《将(qiāng)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七十二潭——李白好友元丹丘的老家

李白一生有关饮酒的诗作很多,“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情怀;“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是为饮酒寻找的冠冕堂皇理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是畅饮之前亟不可待的内心写照;“花落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是真实生存状态的映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是人生困顿时的迷茫思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酒后目空一切的放浪形骸……

《将进酒》却抛开一切衬托之物拿酒写酒,因酒论酒,就像沐浴在酒缸里无法自救的酒徒,思绪天马行空,神游八极。既有横扫天地的大气魄,也有狂飙突进的大跨越,兼有主宰万物的大智慧,更有天真无邪的大彻悟。在诗人的笔下,只有欢饮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只有沉醉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牛羊牲畜只是酒桌上的美味佳肴,金银财宝不过换酒时的一纸凭证。结尾处,诗人之所以要把“长醉不愿醒”的道理告诉给所有人,是因为无法消除的“万古愁”紧压在心头的缘故。如此纯粹的喝酒喝醉酒,只有在诗人失落失意到极点时才能出现;如此放肆的大放厥词,只有在自己最可信赖的人面前才可以表露。

李白就这样把一生最浪漫的诗情,在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推向了极致。然后,沿着大唐的崎岖和坎坷脚步不停地向前走去,偌大一个唐王朝也随着李白的日渐老去而动荡和衰落……

《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

方城县地图

编后语:很多人可能跟小编一样,看完本文才知道《将进酒》这样的千古佳作原来是在方城县所写,并且文中还提到了方城人:丹丘生(元丹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