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是时候给中国大学设置一个本科教育的淘汰制度了!

 文武不全 2017-08-04

学生一旦考上名牌大学,就注定能够拿到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吗?以往这个答案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近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则规定让公众惊呼,原来不是考上了就一定能顺利本科毕业!


华中科技大学近日发布的《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从下学期开始,普通本科生学分不达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后,按专科毕业。


这项“本降专”的制度设计本质上就是一种本科教育淘汰制度,一方面保障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另一方面为那些不能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文/ 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


 

本科教育的学生淘汰是一种全球通例


纵观全球,高水平大学保持本科教育一定的淘汰率是一种通行做法,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大学及其专业的教育品质。


  • 美国常青藤盟校等名校的本科学生淘汰率平均都超过20%;

  • 加州理工学院每年招收的800名左右本科生中,平均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学生,淘汰率约为25%;

  • 加拿大的本科学生淘汰率在15-20%左右;

  • 英国大学的平均淘汰率约为8%-12%;

  • 俄罗斯大学的平均淘汰率约为8%左右.


本科教育阶段实行一定比例的学生淘汰在我国教育历史上一直存在。


  • 1928—1937年,清华大学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

  • 西南联大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重要科目如果总是不及格,学生就只能要么申请转系,要么自动离校,西南联大的总体学生淘汰率达到惊人的50%左右;



如此高的学生淘汰率固然跟当时的战乱环境有关系,但西南联大的高学业标准和学校对淘汰制度的严格执行才是更重要的原因。这在历史文献和校友口述中都可以找到证据,也正因此,西南联大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目前来看,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淘汰率约为1%左右,部分顶尖的985大学的学生淘汰率也不过5%左右。在现实当中,部分大学“老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轻松拿个学分,大家开开心心”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做不到自主、自律地努力学习,却期待教师能够“放水”让自己过关,还会指责那些严谨、严格的老师“不厚道”。一些大学看似还不错的考试分数背后是老师降低了学术标准和要求,分数的畸形膨胀成为大学校园一种独特的“风景”。


我国本科教育是否存在学生淘汰的需求?


很多学者都对国际上高水平大学的“宽进严出”和中国大学的“严进宽出”做过反思,也普遍认为“严进宽出”是造成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我国大学存在着非常紧迫的学生淘汰需求。


在我国,高考被视作人生第一大考。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就会被贴上“成功”的标签。学生一旦进入名牌大学,也就被家长、家族寄予厚望。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的应试训练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试内容都是被精细安排的。这导致他们的学习模式缺乏主体性、主动性,并且在长期的高压应试训练中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



进入大学之后,整个学习模式跟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首先,整个高中阶段同一时间内只需要同时应对的课程数量比较少。进入大学以后,一年级、二年级往往需要同时学习10-14门课程,其中部分理工科核心课程的学习难度非常大。

  • 其次,高中阶段所需要学习和训练内容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而大学课程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都是多元化的,学生在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 第三,中学阶段的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总体上履行的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和规制,而大学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实施的则是宽松管理,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 第四,高中阶段整个班级都处在一种目标完全一致的高强度应试氛围之中。而大学里的班级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


对比之下,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两重天”的学习模式。大学学习高度依靠学生的自主、自律、探究和合作,但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高中学得那么苦,大学就该放松”的误解。在高中阶段能够在应试训练上取得很好表现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后如果缺乏自主和自律,不懂得如何探究和合作,第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尝到苦果。


在很多重点大学,理工科核心课程的不及格率达到20%-50%,累计若干门课程不及格之后就要被迫降级学习。不及格学分数累计在高位徘徊达到一定时间限定就会被通知退学。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对不合格学生进行淘汰的内在需求。


不少知名高校的理工科专业都汇集了一批五年级、六年级生,这些学生往往坚持到最后,也拿不到学历、学位证书。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一直以严谨的学风和艰苦的学术训练而闻名。“本降专”实际上就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出口”,给了淘汰生一条新的“出路”,但是这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成为了一个大新闻。



在高考录取比例只有5%的年代,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靠自主、自律进入大学。他们进入大学以后仍然具有很好的学习驱动力。如今各个省份的录取比例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被动的应试训练下进入大学,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果大学不建立有效的学生淘汰机制,高等教育就会成为一种低质量、低效率的制度安排。


我国本科教育淘汰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认真反思,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并不缺少学生淘汰的制度设计。但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严格执行淘汰制度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原本不达标就理所当然应该淘汰的政策会受到来自各方压力的干扰和影响?


首先,学生一旦被淘汰,重新起步的成本太高,这是学生淘汰制度难以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社会还没有给淘汰生建立起一种包容性的制度和环境。学生被淘汰后,还不能拿着高考成绩和历史学业记录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寻求转学。学生一旦被淘汰,再次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成本非常高,往往都必须付出重读高三,再次高考的高昂成本。所以,很多大学教育工作者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放水就是仁慈”的错误观念。



反观世界上很多国家,保证学生淘汰制度能够顺畅执行的背后是四通八达的求学制度设计。不必二次高考,就可以重新申请学校、转学、到社区学院或职业学校就读等,渠道非常丰富.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淘汰只是帮助自己寻求到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丢脸”。


其次,当学生和家长面临被“淘汰”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巨大的落差。那是一种从一两年前“人生第一考”的巅峰状态迅速滑落谷底的愤怒,进而是绝望。在很多家长看来,学生已经考上了名牌大学,却毕不了业是一种“屈辱”,“面子上过去不”。于是一旦淘汰真的落到学生头上,就会出现各种求情、闹剧、放水。


不少家长找到学校就愤怒的质问一句话:“高考成绩那么优异的孩子交到你们手里才一年(两年),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从大学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普遍认为在严苛应试训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缺乏自主、自律,客观上大学教育也不可能按照“高中化”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大学出现学业滑坡是“注定”的事情。严格执行标准的教师则会被冠以“关公”的恶名,学生在今后的选课中就不再选他们。个别教师还会遭到学生和家长的无理攻击。此外,也有不少学生在这种巨大落差之下产生心理问题,大学出于维持安全、稳定的考虑也不得不给学生放水。



本科教育的淘汰制度该如何设计?


学生淘汰机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杠杆。严格执行学生淘汰制度不应该成为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应该成为新闻。


首先,高水平大学应当达成一种共识,如果执行严格的学术标准,入学的学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因为学业表现不合格而毕不了业,并且要将这种“本科教育注定存在淘汰”的观念在招生过程中就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该在本科教育质量公报和年度统计公报上向全社会公布近五年的学生淘汰率。


其次,高等教育系统应当进一步架构起淘汰之后的“出口”和“出路”。部分高校除了选拔性的学业优秀学生申请转专业制度之外,也建立起了“专业学习不适应”学生转专业的机制,这就为在专业内部淘汰的学生提供了缓冲。优秀学生考插班生的制度在部分省份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应当为淘汰学生建立转学的“申请-考核”制度。为这部分学生在被本校淘汰之后,还有机会留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习创造制度安排。



此外,部分高校为淘汰学生提供了保留修读学分的政策,当他们被淘汰后选择再次通过高考进入学校时,所有获得过的学分都是被承认的,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安排。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界限也应该变得更加模糊,所有通过努力获得学业成就的人都应当尊重。被淘汰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接受高等教育。社会接纳的是有学力的人,而不只是有学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求学“立交桥”,从而真正降低淘汰制度对学生消极影响。


第三,在形成淘汰是一种“必需”的共识和求学“立交桥”构建起来之后,就应当要求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唯有淘汰制度才能够建立起真正卓越的学术标准,才能够激励和约束高水平大学的学生向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向努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的“本降专”制度正是该校进一步严格执行淘汰制度的前奏。


编辑:张潇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