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吠陀时代的“嬉皮士” | 小史2.2

 公司总裁 2017-08-04



第二章 吠陀天启


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嬉皮士”


“吠陀”(Veda)意为“知识”,是印度成书最早的文献。当时的印度人相信,他们是受到神的启示,从而创作出了“吠陀”,这就是所谓的“吠陀天启”。


吠陀共四部,《梨俱吠陀》是最早的一部,反映了约公元前1500到前1000年间,雅利安人刚进入印度次大陆时的情形。


1、野蛮人的胜利


雅利安人跨越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踏上次大陆的土地。他们最先到达的是“七河之地”(sapta sindhu)——旁遮普地区。这里背靠高山,是一片河流纵横、草木茂盛的大平原,也是创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哈拉帕人的世居之地。


“七河之地”(sapta sindhu)旁遮普地区


据《梨俱吠陀》记载,雅利安人在旁遮普遭遇了原住民“达萨”人的抵抗。这些长着黑皮肤的土著居民,被描述为雅利安人的无所不在的敌人。学者推测,“达萨”人可能是哈拉帕人的后代。他们有着比雅利安人更高的文明发展水平:熟谙农事,善于筑城,在战时常利用堡垒来保护自己。

 

在野外战场上,雅利安人大获全胜,快速机动的双轮战车帮雅利安人取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关于雅利安人如何攻克“达萨”人的堡垒,吠陀则将其归功于雷神“因陀罗”(Indra)的帮助。雅利安人对自己的胜利洋洋得意,写了不少夸耀武功的赞歌。比如下面这首:


御雷霆,仗天威,纵横捭阖,

化彼城堡为齑粉;

因陀罗,掷标抢,痛击达萨,

壮雅利安之荣光。


因陀罗是吠陀诸神之首,和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Zeus)以及北欧神话中的主神索尔(Thor)一样,都是雷电之神 。这也暗示了印欧语系诸民族的共同神话传统。


2、嬉皮士精神


战场上的雅利安人,是残酷无情的入侵者。但有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随性、散漫、不受拘束,倒很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嬉皮士”。

 

首先,这些雅利安人过着现代嬉皮士所崇尚的史前流浪生活。他们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所谓的“村落”(grama),就是由几个家庭组成的马车队,加上随行的牲口。对于四处游荡的雅利安人来说,哪边的草长得更绿,哪边就是明天的家园。

 

其次,闲暇时,雅利安人也像嬉皮士一样喜欢玩玩游戏,赌赌运气。他们尤其喜欢一种掷骰子的“十字戏”,这种游戏是飞行棋的前身。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主角坚战就因为沉迷赌局,竟将王位、财富甚至妻子一股脑地输给了对方,可谓“一赌误终生”。


印度十字戏(Pachisi),这种游戏是飞行棋的前身。


另外,更有意思的是,雅利安人偏爱一种叫“苏麻”(Soma)的饮料。学者推测,这种饮料用麻黄属植物提取物制成,能够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据说,喝下“苏麻”后,人会进入一种飘飘欲仙、无所畏惧的状态,可以接近神灵。因此,在战斗前,或者进行宗教仪式时,雅利安人习惯于畅饮“苏麻”来提神。


因为其神奇功效,苏麻甚至被捧上了神坛,地位仅次于雷神因陀罗。《梨俱吠陀》中用了超过十分之一的篇幅,来赞颂这种饮料的美妙,其中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写的:


既饮苏麻,可致永生;

四体通达,如沐圣光。

心中诸魔,其奈我何?

身外诸寇,其奈我何?


苏麻神


前面讲到了因陀罗和苏麻两种神灵,它们都在雅利安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吠陀时代的人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常常将其人格化,奉为神灵。在他们的众神殿中,排在因陀罗、苏麻神之后的,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火焰之神——阿耆尼(Agni),象征了火焰永恒不朽的奇迹。

 

火神阿耆尼和雅利安人的生活朝夕相关。首先,雅利安人相信,火神阿耆尼可以净化尘世间的污秽,可以将供奉品和祷告传达给神祇。因此,火祭(yajna)是雅利安人最常用的一种祭祀形式。


火祭(yajna)。婆罗门祭司们将供品倒入火焰中,同时吟唱颂歌(Mantra)。


另外,阿耆尼也是每一个雅利安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必将迎接的贵客。与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不同,雅利安人崇尚火葬。他们的观念认为灵魂不朽,而肉体只是灵魂暂寄的躯壳。


就像《梨俱吠陀》中一首诗所言——“阿耆尼!焚其残躯,授其魂与先祖;既至彼岸,授其魄与诸神”,雅利安人的理想一生,是来也匆匆,去也空空,对尘世不应有丝毫留恋。在两千多年后的二十世纪,这种观念仍然启发了许多来印度需找灵感的“嬉皮士”,包括史蒂夫·乔布斯。


3、从部落到国家

 

那么,这样一群“嬉皮士”组成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呢?前面说到,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以马车队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当若干马车队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部落(jana)。部落的酋长被称为“拉詹”(rajan),一些强大部落的首领则被尊为“大王”(maharajan)。

 

早期的部落没有固定的领地,所以大王展示权威的方式也颇为浪漫。在一年的开始,他会放出一匹骏马,任由它四处游荡,并誓言将击败任何一个胆敢阻拦他的骏马自由驰骋的人。如果直到年终,也没有人敢出面挑战,那这位大王就拥有这一地域无可争议的权威。


马祭(Ashvamedha)。大王放出一匹骏马,任由它四处游荡。


在吠陀时代的晚期,即在公元前1000年后的几百年时间里,雅利安人逐步从游牧向农耕过渡。这些原本四处游荡的部落开始在大平原上扎下根来,开垦田地,盖起草屋,营建固定的都城,领土国家的雏形渐渐形成。

 

此时,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南方向移到了恒河流域。这里是一片更为广阔和肥沃的大平原,雅利安人将要迎来他们的“史诗时代”。


在下一节中,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笔者看来,它们就像中国的“三国”和“西游”。请期待新年之后的新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