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太宗在位22年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然而就在此时,皇室内部却是暗流涌动。皇子与诸王中有的作恶多端,有的争夺皇位继承权,有的企图举兵谋反。 隋亡的教训与皇室的矛盾都使他感到,为了李唐王朝长治久安和皇室内不骨肉相残,选立与教育太子、诸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唐太宗对皇属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克己。不要因为生长于帝王之家而不注意克制约束自己。如果胆大妄为,言行放纵,会遭灭身之灾。 第二,惜民力。穿衣吃饭等日常享用,都是蚕妇农夫等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倍加珍惜。意思是勿夺农时,勿滥用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戒骄奢。唐太宗希望诸弟“学朕”外绝游览观赏的乐趣,内去歌舞女色的欢娱。处理军国大事不怕辛苦焦劳,不骄奢淫逸,不倚仗自己的长处而鄙视别人的短处。 3 第四,慎听断,审理案件不要感情用事,高兴时从轻发落,愤怒时从严惩处,要虚怀纳谏。 唐太宗晚年多病,太子李治虽仁惠、孝爱,但秉性懦弱,又无治国经验,因而放心不下。为使他成为守业之主,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即他去世前一年,特作《帝范》赐给李治,对他进行完整、系统的教诫。 《帝范》因是太宗统治生涯的全面总结,所以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君道”二字。 4 唐太宗在训诫太子、诸王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方法。情理结合,德法相济。为了使15岁的李治明白事理,他采用了以事明道、以物喻理的教育方法。 见他将要吃饭,便问:“汝知饭乎?”李治回答:“不知”,便告诉他:“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以此使太子明白以农为本的道理。 看到李治乘马,又问:“汝知马乎?”李治答:“不知。”便告诉他:马是“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以此使他懂得爱惜民力的重要性。 5 看到李治乘船,又问:“汝知舟乎?”李治答:“不知。”又开导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怕!”以此要他畏惧民众的力量,力戒骄纵。 看到李治在弯曲的树木下休息,又问:“汝知此树乎?”李治还是回答:“不知。”唐太宗又耐心启发他:“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以此使他虚怀纳谏,防止独断专行。 唐太宗在去世前一年对太子说:“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也。” 6 《管子·君臣》说:“道德立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意思是君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礼记·大学》要求君王与百姓一样要进行道德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两汉时的刘邦、刘秀、刘庄,三国时的曹操、刘备,南北朝时的萧嶷、萧纲等都重视家教,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唐太宗吸取了历史上的家教思想,总结了隋王朝败亡的教训与自己对王子们的教育经验,写下了《帝范》《戒皇属》等经典名篇,把帝王家训推进到了新阶段,是中国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