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城阳谷县石门宋镇:28个村姓氏、村史、村名由来简介

 数字人生6688 2017-08-04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5公里,陶城埠北干渠左岸。辖23 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有汉、回、满、壮等族。乡政府驻石门宋村。乡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阳谷县一区辖地,1956年为石门宋乡,同年11月9日,因毛泽东主席批示此地养猪经验而闻名全国。1958年为石门宋公社,1961年属城关区。1984 年建立石门宋乡。

乡境地势平坦,土质沙、淤两种,地下水源丰富。赵王河流经本乡东部。阳(谷)张(秋)公路,(北)京九(龙)铁路经此。

聊城阳谷县石门宋镇:28个村姓氏、村史、村名由来简介

石门宋

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南邻华佗庙村。西与官路唐相接,东和前金海村接壤,聚落呈工字形。分西宋、东宋两个村委会。村有一集市,古历四、九逢集。

相传隋炀帝杨广东游至此,建石门一座。长6米,高4 米,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迁民在此建村。以姓冠以石门为村名。称石门宋。

韩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北3公里。北靠齐(河)南(乐)公路,南邻国庙,西与东八里营接壤,东与闫楼镇周庄相接。

据考,明代韩姓自南京金陵上元县狮子胡同荣花村迁寿张县韩家胡同,韩佰字逊商又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便以韩洼定为村名。

八里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临齐(河)南(乐)公路,南邻刘庄,西与阳谷镇司营村相接,东与韩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分为前八里里、西八里营、东八里营3 个村委会。

据传战国时期齐魏作战。齐国军师孙膑在今阳谷县城北6公里处摆下迷魂阵,战败魏将庞涓。曾于此处设一营盘。明洪武年间,潘姓从山西平阳府迁居于此,因距县城八里,又在故旧址西建村,故名西八里营。后有陈、王、苏、李、张等姓迁入。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潘姓迁此,后刘姓从刘庄迁入。继有齐姓再迁入。因距阳谷城东八里,又在故址前建村,以前八里营为村名。

明洪武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故旧址东建村。以东八里营为村名。后有潘、刘、郑等娃迁入。

国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西南距石门宋乡政府驻地2公里。北靠韩洼,南邻鲁坊,西与东八里营接壤,东与刘海相连。群落呈正方形。

据考,国姓原系陕西凤翔府岐山县人,南宋恭帝德祐年间(1275 - 1276年). 迁居阳谷县城东西国庄。后国存礼自西国庄迁此。国姓与明初迁入的赵姓,在村内共修一庙,国姓常山任第一任主持,人称此村为国庙。后有郑、李、张等姓迁入。村名仍为国庙。

马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与东三里庄、西三里庄为一个村委会。

据〈马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马姓始祖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马龙沟迁谷邑右畔义和村定居。后迁阳谷南关。再迁阳谷城南马庙。马飞熊自马庙迁此立村,以马姓取名马庄。

三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郊。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靠刘庄。南邻马庄。西与京九铁路相连。东和官路唐接壤。与马庄为一个村委会。

据〈马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马姓始祖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马龙沟迁谷邑右畔建村,因位阳谷县城东三里,故名东三里庄。后有主、赵等姓迁入。1945 年后,因聚落扩大分为东西两个三里庄。居西的名西三里庄。居东的仍名东三里庄。

刘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靠闫楼镇柿子园村,南邻鲁坊,西与国庙接壤, 东与国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南有海子壕。故命村名刘海。

小国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与刘海共为一个村委会。北靠闫楼镇柿子园村,南邻鲁坊,西与国庙接壤,东与刘海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因乡内有一国庄村,该村名为小国庄村。

柴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南与张楼村相连,西与阳谷城区接壤。东与京九铁路相连,阳谷火车站座落于本村范围内。聚落呈长方形。

据〈柴氏家谱>与碑文记载。明初柴姓从山西洪洞迁阳谷城内南衔,后又迁此建村,命村名柴庄。该村柴世儒明万历年间首任兵部侍郎。

张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2.5公里。北靠阳(谷)石(门宋)公路,南邻许庄,西与阳谷镇布庄接壤,东与京九铁路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后盖一楼房。故命村名为张楼。后有李、吴、苑、田等姓迁入。七世张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已卯科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己科进士,历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佥事、四川淑泸兵备道。

官路唐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1.5公里。北靠三里庄,南邻阳(谷)石(门宋)公路,西与马庄相接,东与石门宋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唐氏族谱)记载,唐姓五世祖方贵于明初洪武年间,从河北真定府阜平县迁居阳谷县城东街。十五世又迁此建村,名南唐村。因附近又有北店、老唐村落。便据村紧靠阳谷至张秋的官道,更名为官路唐村。后有刘、熊、张姓迁入。

鲁坊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北靠国庄村,南邻金海村。西与石门宋接壤,东与后金海相连。村后有鲁坊沟通向赵王河,村西有三八渠行水。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为方便出使齐、卫、燕、晋等国和便利官员传递公文,在此设驿站。因是鲁国所设。故曰鲁驿。后此处成聚落亦以鲁驿取名。以后此处成为集市,磨粉、酿酒等作坊增多,因此演变为鲁坊。清代康熙年间,魏、店、王等姓迁入。

国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邻闫楼镇柿子园村,南邻辽庄,西与刘海接壤。东与闫楼镇闫胡同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国氏家谱〉记载。元太祖二十一年(1227 年),国姓从河南郑地迁此立村,当时名国家楼。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名国家庄。简称国庄。

小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靠刘海。南邻谭庄,西与刘海相接。东与国庄相连。今日与国庄发展成一个村落。与国庄共为一个村委会。

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石门宋乡致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靠张楼。南邻尤虎寨,西隔聊(城)商(丘)公路接阳谷镇南三里庄,东与岳海相连。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许千、许万二人由山西洪洞迁谷邑之南定居。后群落扩大,取名许庄。

岳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陶城埠北干渠在村西通过。南外环路、兴阳路在此村相交,通聊(城) 商( 丘) 公路。京九铁路在村东通过。北靠张搂和马庄,南邻龙虎寨,西与许庄相接,东与商坑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清初岳九成从寿张镇北台村迁此建村,后在村周围挖沟护村,因围村沟俗称海子。故名岳海。

此村系革命烈士岳舜卿的故里。岳舜卿,1905 年生,原名岳崇禹,抗战前前任阳谷县简易师范庶务主任。七七事变后回乡筹办民团。中共派徐茂礼为阳谷县长时。共同组织阳谷县抗日部队,任总队副。1939 年秋,岳舜卿利用原保安队所遗枪支,组建谷山抗日游击队,任大队长。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谷山抗日游击队改编为阳谷县抗日基干大队,岳任大队长。后编为军分区三团,任团长。1941年初,岳舜卿调任阳谷县县长,兼任县基干大队长。1945年5月岳舜卿率县大队及各区队参加解放阳谷城战役,同年任军分区六团团长。后调任聊城军分区任副司令员。1950年调任济宁军分区任司令员。1959年调任济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任校长。1977年5月病逝子济南,终年72 岁。

前金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北靠鲁坊。南邻华佗庙,西与石门宋接壤,东与后金海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金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命村名为金海。后聚落扩大,在村东北又建成聚落,此村遂更名为前金海。

后金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2公里。村东南紧临赵王河,北靠鲁坊,南邻前金海。西与石门宋相接,东与苏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此村原名赵庄。明万历年间。宋刘等牲迁此定居。因前邻金海村。故故命村名为后金海村。

谭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4公里。北邻国庄。南靠苏楼。西与后金海村相接,东与闫楼镇骆驼巷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为谭庄。后有王姓迁入。

龙虎寨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北靠岳春。南邻阳谷镇齐坊,西与许庄相连,东与华佗庙接壤,两个长方形聚落。东聚落名东龙虎寨村。西寨落为西龙虎寨村。两村共为一个村委会。

据传,宋朝末年在今村北岳海村前,有占地近300亩寺院一座。和尚100多人。大门左边有一尊石龙,右边有一尊石虎。人称龙虎寺。明初移民在寺前建村时,围村修一大寨,故将村名命为龙虎寨。后聚落扩大。人口增多,遂分为东西龙虎寨。此村有孙、侯、刘、张、陈、主、魏、杨等姓共居。

商坑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北靠岳海,南邻西龙虎寨。西与东龙虎寨接壤,东与华佗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冯姓与商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冯家在村南挖土烧砖。形成七百亩大坑。因名冯家窑村。后来冯家将大坑卖给商家,便溃变为商坑村。后有相、魏、张、王、盛、柏、宋等姓迁入。

苏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北靠谭庄,南邻郑庄,西与后金海相接,东与魏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与魏楼村共为一个个村委会。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苏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盖楼一座。故命村名苏楼。

魏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4公里。北靠谭庄,南邻郑庄,西与苏楼接壤,东与闫楼镇赵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与苏楼共为一个村委会。

据考,明未苏姓请来一位姓魏的教书先生,在楼上教书,后来苏姓将楼卖给魏先生,魏姓在此定居,便定魏楼为村名。后有马姓从夏津迁入。

华佗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北靠石门宋村。南邻四棚镇段庄,西与龙虎寨相接。东与四棚镇沙河张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此村原名吴泗坡,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此地行医,冶愈了很多疑难病患者。名扬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称华佗为神医。华佗被曹操杀后,此地百姓悲痛万分,便在吴泗波建庙一处,庙门额上书“华佗庙”三字,每年两次进行纪念。华佗庙便溃变成村名。后有胥、商、孙、李、王、梁、孔、谢等姓迁人。

郑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北靠苏楼,南邻三里庄,西与后金海相接,东与闫楼镇张庄相接,聚落呈长方形。

据(郑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郑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郑庄。后有苏、李、焦等姓迁入。

刘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石门宋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靠阳谷镇的周楼。南邻三里庄,西与前八里营接壤,东与东八里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称老刘庄,后以姓命名为刘家庄。简称刘庄。

村南有清代翰林刘琰墓。原栽的血柏多年已枯,今又更新。牌坊、碑碣和石雕等俱于文革中被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