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的武汉名门望族,藏着这座城市崛起的秘密

 寒器 2017-08-04





“你不觉得武汉很神秘吗?”


上星期,一个上海朋友来武汉,忽然这么问我。


底色厚重的武汉,给他留下许多谜团。他兴奋地抛出一连串问题——


武汉的园林楼宇,留下过怎样的回忆?

细密交织的汉口老巷,通往哪片风云?

星散于城中的湖与山,谁曾驻足凝望?

东湖畔那笔立的树行,究竟是谁栽种?



生于斯长于斯,实话说,我还真没仔细想过。一条条里份,一栋栋老房,一座座湖山,发生了多少故事,才走到今天? 


历史烟云里的千头万绪,让武汉无法被一眼看穿。


好在还有那些我所熟悉的地标,让这座城市的秘密有迹可循。



中山公园就是认识武汉的绝佳入口。


第一次俯瞰江城的摩天轮,急速呼啸的过山车,合影留念的小白象……如今,满载回忆的中山公园游人依旧,却早已寻不见“汉口地皮大王”的身影。



▲ 中山公园


1910年,传奇富商刘歆生,修起3亩地大小的“西园”,这座私家花园就是中山公园的前身。


而这,仅仅只是刘歆生众多产业的一项。



▲ 1927年,刘歆生的“西园”被收归国有。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命名为“中山公园”。


百年以前,舵落口到丹水池还是一片湖荡滩涂,刘歆生却倾其所有,将不毛之地收入囊中。


他对黎元洪说:“都督创建了民国,我则创建了汉口。”运土填湖,筑路建街,他的胆识眼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很多人都知道,江汉路曾经叫做“歆生路”;却鲜有人知晓,这位富可倾城的巨商,还有衣着朴素,讲究诚信,乐善好施的一面。



“江汉路”曾经叫做“歆生路”


这或许来自他父亲的言传身教。


当年,当众人避之不及时,父亲却给一位西方传教士送西瓜解渴。父亲的善举,为赶鸭放牛的刘歆生争取到了学习英语和法语的机会,也为他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刘歆生继承了父亲那份善义。生意场上,遇上有人无力还债,他常常垫资相助,折损不少钱财,赢得许多口碑。


抗战期间,日军逼近武汉,他严令家人不得和日本人做生意,自己也避入法租界,力保晚节。


 刘歆生向家人展示汉口规划图


今天,刘氏家族的故事,并未传下太多;但刘家人捐资修筑的张公堤、开辟的商业街,却成了大汉口抹不掉的脉络和掌纹。


一个家族就这样和一座城市血脉相融,家族家风也就此影响着城市面貌。敢闯敢做,又有其坚守,不正是这座城市的气质?



和中山公园一样,老租界里的巴公房子,让人看到武汉的另一个侧面。


汉口,是昔日中俄万里茶道上一颗明珠,有“东方茶港”的美誉。今天烟火缭绕的巴公房子,百年前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一缕芬芳中,走来俄国贵族巴诺夫兄弟,更走来他们提携的汉口大茶商,刘子敬。



 巴公房子


和徒手打天下的刘歆生不同,刘子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家传深远。


父亲早逝,21岁的刘子敬不得不辍学,继承偌大家业。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子敬却深得父亲教诲,谦恭待人,诚信守业。


对于曾经帮助家族生意的“三代老臣”,刘子敬谦恭有加,“叔叔”“伯伯”叫得非常亲热,老伙计们也感恩戴德,尽心辅佐少东家。


曾经有客人把30块银元和一包首饰忘在他的茶庄,刘子敬完璧归赵,失主恰好是一个洋行的管事,感于刘子敬的品格,回报了他不少“大单”。


 巴公房子


刘子敬小时候就被送到文华书院念书,又经常随父亲一起出门见世面,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胸怀经略。


有了这样的积淀,这个搏击商海的年轻人,才能韬光养晦,成为与地皮大王刘歆生、鸦片大亨刘鹄臣齐名的“汉口三刘”,一代巨商。


“先有刘茶坊,再有老汉口”,在刘子敬手里,父辈积攒的200万两白银,翻了两番。而成就刘子敬的,除了历史机缘,重视教育、诚业守信的家风,也功不可没。






汉口不只有码头文化,巨贾富商的家族传承自有风格。而把镜头摇向武昌,周家的故事就多了风雅和浪漫。


周苍柏和他的海光农圃,也是武汉人的骄傲。



周苍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实业家,他用个人积蓄买下东湖边两千多亩荒地,植树造园,筑路搭桥,将瘠土泥潭改造成了风光旖旎的海光农圃。


这是武汉第一座免费对市民开放的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东湖风景区。


今天去听涛景区,还能见到2006年重建的“海光农圃”牌坊。说不定,湖边乘凉的那棵树,就是“东湖之父”周苍柏当年亲手种下的。


 海光农圃老牌坊


周苍柏的毕生理想,是“济苍生,安黎元”。虽是一代巨商,整个家族吃穿用度都格外节俭。每逢周末,家住汉口的周苍柏就会带着儿女到东湖,让宽广的湖面拓展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在父亲的鼓励下,儿子周德佑从这里走向了抗日战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苍柏作为烈士家属登上天安门,儿子用生命延续了他“安黎元”的愿望。


女儿周小燕是中国首屈一指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被欧洲人誉为“东方之莺”,她的音乐启蒙,也在东湖边完成。出国深造前,周苍柏对周小燕说:“你是中国人,学完了要回来。”


▲ 1925年,周家姐弟在读书。中间是大女儿周小燕,最左托腮的是德祐,最右翻书的是天佑,天佑在留学期间因战乱染病,客死他乡。


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学成归国的周小燕投身教育,殚精竭虑,桃李满门,年过九旬还坚持在家授课。


父亲的叮咛,女儿的歌声,回荡在东湖边上,所有武汉人都听得到。家风吹送,这份家国情怀,历久绵长。





几年前,武汉著名艺术家何祚欢,在徐东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开启了一项“口述历史”的文化工程。


曾经叱咤武汉商界的大亨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是何祚欢的重点关注对象。访谈中他发现,这些大家族的后人大多衣着朴素,洗褪铅华,但是举止谈吐却仍然保留了名门之后的涵养与精致。


这份举止,从昔日到今天,其实都在影响着武汉。




我明白了,也许这就是上海朋友所说的“神秘”。


那是商业重镇流传下来的勇气、操守和创想;是文化老城蕴涵的胸怀、风度和气象;也是沧桑时代铸就的格局、高度和重量。


这些气质,从一个个小家酝酿、生发,最后影响偌大一座城市。



🌇

一切谜团,都能从那份传承中找到答案。

家风渊源,武汉的秘密才会显现于眼前。

这大概就是家风家传的意义。

此是来路,此是归途。

/


送走朋友之后,我忽然想起,以前看过一张周氏家族的全家福。周苍柏平静、从容,身后的女儿,昂首扬眉,落落大方。名门家风,定格至今。


▲ 德祐、天佑去世后,周家在海光农圃合影。


一张全家福,一张老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风采,更是一座城池的风范。


二环边,四中旁,致力于传承文脉、承袭家风的“洺悦府”,在追求平墅府邸的舒适环境时,也在提升三代同堂的情感牵系。


现在,WHatplus × 洺悦府,联手发起“入影家如画”全家福征集活动,留驻光影,印刻家风。



你家的老照片里,藏着怎样的家族、家风故事?


即日起至8月10日,上传家族合影 or 童年旧照参与投票,票数前十名将获得价值千元的定制古风全家福尊享套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