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龙:把中国功夫练成一门世界哲学

 木头1018 2017-08-04




在说出“李小龙”三个字的时候,

脑中仿佛响起一声“阿打——”的标志性怪吼,

一个身穿黄底黑条连体衣的男人拳脚如闪电,

敌人一个个应声飞出,倒地呻吟,

人群中,一张眼神凌厉的东方面孔傲然逼视,

震慑了所有的人。

 

极少人能像李小龙一样,

在全世界有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在华人社会,他是民族英雄,

《精武门》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站了起来。

在西方世界,他是“功夫之王”,

他征服了泰森等一众世界级高手,

被美国周刊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之一。

在亚洲,他是武学宗师,截拳道之父,

逝世多年后,他的影响力依旧在不断发酵,一步步神话……

可与此同时,很多人对李小龙的了解,

却也仅仅止步于 “功夫”这个片面的标签。

▲ 1978年 《死亡游戏》李小龙主演。


其实,李小龙远非我们想象的“一介武夫”。

他对武术的哲学思考,他对自我的解剖和超越,

才是他被称为“伟大”的真正原因。

今天,是李小龙逝世44周年,

重温他短暂却非凡的一生,我们会明白:

一个真正的勇者本与他人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他终其一生,都在以激光一般的专注追寻真实的自我,

生命的终极含义,

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

▲ 1978年 《死亡游戏》李小龙主演。



1940年11月,李小龙在美国加州出生。他有四分之一德国血统,母亲何爱瑜是上海富商之女,父亲李海泉是一名祖籍顺德的粤剧演员。

▲ 李清泉抱着儿子李小龙。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小名“细凤”。因前一胎的哥哥不幸夭折,家人为他取女孩名,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不久,一家人回到香港九龙生活。虽然家境富裕,李小龙却没有丁点少爷的斯文样,性格捣蛋,打架、逃课是家常便饭。

 

思来想去,父亲决定亲自教他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克制李小龙浮躁的性情。

 

然而李小龙刚学了点皮毛就开始厌倦。日复一日,他找人“街战”的想法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每次放学回家,他总要第一时间换掉校服,穿上唐装,到处找人比武。


刚开始还俨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可他终归只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13岁那年,李小龙第一次倒在了别人的拳头下。


这是李小龙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被打败后的李小龙情绪消沉,朋友看在眼里,他决定将李小龙引荐给自己的师傅——咏春拳宗师叶问。

 

加入叶问门下后,李小龙决心将咏春拳练好。除了上课,他还在家里设了一座木桩,天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无时无刻想变得更强大。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时候,李小龙常常边吃饭边用拳头狠狠砸凳子,说:我要让自己的拳头变硬,不能被人欺负。

 

但这时的他,只是为了肉体强大而一味急进,未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方法。在跟随叶问的5年间,他始终无法很好地领悟“柔能克刚”。


▲ 叶问与李小龙,1956年前后,前往香港九龙利达街,拜入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


叶问对他说: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


李小龙不断逼自己“放松”,可这却让他进入了另一种紧张:越想放松,越不能真正放松,无所适从。一天出海划船散心,他回想往事,气恼得用拳头猛击海水。

 

可就在那一刹,他突然领悟: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

 

一个人要练好功夫,就必须学习水的“柔”性。


而当站在对手面前时,不是说全无感觉,而是应该使自己的思想像水的倒影一样,随着水的变化而变化,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游走自如,不受滞带和阻碍。

 

这是李小龙第一次以自己的双眼,自己的内心去领悟何谓“武术之道”。

他开始将自身的思考融入所学,

逐步摆脱一招一式的束缚,

一步步走进自我觉悟之境。

多年后,他也对自己的弟子说: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



在很多人眼中,李小龙的功夫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他的肢体动作犹如流水一般优美,极具爆发力的同时拥有高度的美感,他那最有名的连环飞踢动作,更被称之为“致命的芭蕾”。

▲ 1972年《精舞门》李小龙主演。


这正是因为,李小龙不仅擅长武术,也是个出色的舞者,18岁那年,他就获得过香港恰恰舞比赛的冠军。看似不相干的“舞”与“武”,在李小龙身上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他看来,舞蹈和武术不是泾渭分明的,如同世间万物各有其相通之处。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活得像水一样,可以灵活地适应和融合不同领域的东西。


只有当心灵是开放的,才能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天赋和优势,才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成就。


除此之外,李小龙还十分喜欢演戏。因为父亲的关系,他常常能在剧组里跑跑龙套,露露脸。


在镜头面前,他慢慢学会将自身的霸气收敛、调和,化为翩翩得体的风度。不到18岁,他便在香港参演了20多部电影,大受好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童星”。


▲ 3个月大的时候,襁褓中的李小龙便在银幕上露面,在《金门女》中饰演一名叫“伯父”的小婴儿。



▲ 8岁时,李小龙参演第一部电影《富贵浮云》,10岁担任《细路祥》的主角,编剧袁步云给他取了“李小龙”的名字。


▲ 少年时期的李小龙。



1959年4月,19岁的李小龙只身前往美国留学。为了赚生活费,他要每天起早送报纸,放学之后还要在餐馆工作4小时,日子过得很艰苦。

 

可他对功夫的执着丝毫不减,不仅特意从香港运来木人桩,每晚练习,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在学校进行训练和表演。他出色的身手渐渐吸引了周围的人,像“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常常博得满堂喝彩,很多老外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 1959年,18岁的李小龙到美国留学 。


在这个过程中,李小龙不断地开拓、摸索自己的拳路。除了各类拳术,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甚至气功、硬功,从传统武术到西方健身方式,都全数被他纳入自己的体系。

 

他还公开教授咏春功夫,打破咏春不外传的禁忌,让外国人也能领会到中国武术的魅力。


在李小龙看来,要想确立自己,首先不能拘泥旧法,必须百家争鸣。


他说: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

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

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

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

了解的只是老路子,

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1961年,李小龙考入华盛顿大学。当大家以为他理所应当要学体育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哲学。

 

一个天天练功的小伙子,为何偏偏要学这种“玄而又玄”、不实用的东西?

其实这终归是世人对武术的偏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胜利?

武术和哲学看似对立,但我认为,中国武术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我希望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


大学期间,他大量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笛卡儿的著作,做了满满几本读书笔记。他家里有海量的藏书,从地板堆到天花板,随便拿起一本,都能在书上发现他做的批注。


他也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喜欢文学,喜欢写诗,还会把一些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

▲ 1958年底,18岁的李小龙来到了美国,开始了一边求学,一边开武馆、推广武术的生涯。


曾有很多人以为李小龙只有健硕的肉体,却不知道他同样有着健壮的大脑。他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武装自己,不再像儿时那样冲动,一味只会用拳头来反抗世界。哲学,是他寻找武术渊源的工具,也是他通向自我灵魂的道路。

 

能改变世界的人,一定是思想家,不会是一介武夫。

哲学不能教你具体做什么,

但它会告诉你是谁,

你为了什么才活着,

你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此后,李小龙在国际武术、电影舞台上的成就,自不多言

 

1965年,他受邀参加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试镜,凭借“功夫与水”的演说和行云流水的武术惊艳面试官,正式进入好莱坞;

 

1966年,他在《青蜂侠》中饰演男二号,放映后大受欢迎,使他收获了美国的第一批忠实影迷。

▲ 1966年,《青蜂侠》李小龙主演。


1971年,李小龙接受嘉禾公司邀请回港,以1.5万美元片酬签下了两部影片,

第一部《唐山大兄》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

第二部《精武门》打破了亚洲票房纪录,功夫片风靡香港和亚洲,

据说周星驰和梁朝伟看的第一部武打电影就是李小龙的电影。

后来,两部《猛龙过江》和遗作《死亡游戏》,又让他在好莱坞掀起热潮。

▲ 1971年 《唐山大兄》李小龙主演。


可惜天妒英才,

正值全盛的李小龙却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33岁的他因急病突然陨落,留给后人无尽怀念。


但这短暂的一生,却鲜明得令人刻骨铭心。

正如他年轻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

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性的演出。

世上只此一个李小龙,

一个无人能模仿的李小龙,

他做到了。



▲1972年 《猛龙过江》李小龙主演。




有人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看见自己的心性和软弱。

见天下,是看见自身的渺小,不做井底之蛙。

见众生,是能够启发别人,走出天地的牢笼。

▲ 成龙在电影《龙争虎斗》中作为龙套出场,与李小龙演对手戏。


▲ 李小龙与人称“小麒麟”的陈元宗切磋。陈元宗也是武打明星,擅长翻筋斗,是李小龙在港的知己好友。


而李小龙说,

功夫如人生,有三个阶段的修炼:

从初级、到艺术、最终达到“无艺术”。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诚恳、持续地寻找真我,

一旦能完全自由的表达你自己,

你将是无形的形,又适于所有的形。”

 

随着时间的流逝,

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

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我们还活着。

我们更有理由穷极一生的,

去寻找、发现、领悟真正的自我。


文章为物道原创,部分文字图片参考《知中 · 再认识李小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