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中行与贝氏家族(下)

 wunianyi 2017-08-04


在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贝聿铭先生100岁大寿之际,凤凰卫视“筑梦天下”栏目特别播出专题片《百年中行与贝氏家族》,生动记录了贝氏三代人与中国银行之间跨越世纪的建筑情缘。


百年中行与贝氏家族

 

1934年

中行董事会决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滩兴建一座足以“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厦。建造工作由上海分行经理贝祖贻主持。


上海外滩中行大厦


 

1982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贝祖贻之子、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受邀担纲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工作。


香港中银大厦


 

1994年

年近八旬的贝聿铭再度出山,与他的两个儿子联手在北京的核心地段精心打造自己的“最后一座大房子”——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2017年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搬至纽约曼哈顿中心的新楼,俯瞰布赖恩特公园。巧的是,这座代表着金融眼光和实力的建筑,同样被打下了贝氏的烙印。这座28层的大楼的一半以上空间将由中国银行使用,而这些室内空间的设计则出自贝氏之手。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从外滩到香港、从北京到纽约,一座座经典建筑诉说着中国银行穿越世纪的成长故事,更彰显着这家百年老店根植中国、走向世界的理想。 


贝氏父子:贝聿铭(右),贝建中(左)、贝礼中(中)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位于香港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地带港岛中区,高315米,共70层。设计中银大厦在贝聿铭眼中,是延续父亲荣耀的机会,他曾说,这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抱负。”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曾经告诉过他:造银行,最重要是要让人看起来觉得它很坚固,很有力量,银行必须显得很安全。



贝聿铭先生对大楼外形的设想是竹子,像竹笋一样,象征着欣欣向荣的生长。关于贝聿铭如何灵感迸发获得大厦的创意,有这样一段传奇演绎,贝老经常到香港尖沙咀海边,找一间咖啡馆,然后坐下来一边品咖啡,一边观察周边的环境。有一次,他看到旁边有小朋友玩积木,若有所悟。于是他就找来四个三角形棍子,一个滑一点,另一个再错开一点,节节高升,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时经常使用的语汇,譬如说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这样的传世经典,也是由三角形排列组合演变而来的。这不仅仅是外形的问题,这是结构。所以,在这座大楼上,结构和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这些线条和角度很有力的散发出一种力量感,这种力度在大楼内流转散发,一直深入到四个角落的立柱里。这些特点就是这座大厦最重要的特质。



风水之说在香港非常盛行,为了使中银大厦受到香港市民的喜欢,贝聿铭在设计上吸收了一定风水的说法。贝聿铭把中银大厦比喻成充满诗意的春笋或竹子,他让水从大楼两边流下来,他说这是财源,汇聚到养鱼的池子,就是聚财的意思。



如今,无论是在港币、警徽、还是邮票、明信片上,处处都能找到中银大厦的影子,可以说它已经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银行跨入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