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策論| 中国人信仰些什么?

 昵称29757931 2017-08-04


▲ 上篇侧重从朝代文化及其在社会系统的角色作用讨论,显得比较宏观。本篇从个体的文化属性角度,从微观进行观察;结合西方文化、宗教文化的个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缺失与弊端,试图探寻中华个性文化的演变趋势与走向。

引子 人们观察中国人甚至华人华裔,表现出与其它民族不同的特性。一段时间里,所谓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甚嚣尘上,到底中国人的文化个性,在新时代会如何演变?如何导向?我们就从信仰说起。

中国人的动物图腾

这几年,关于中国人缺乏信仰的说法,夹杂着很多大V、社会名流的同类感慨,貌似合理实则带着严重的西方式偏见。中国人从来不缺乏信仰,存在于有形无形的细节之中。

龍图腾。形象特点为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东方龙无异。只是随着基督教势力扩大,在《新约全书》中把龙的负面意义放大,被人为妖魔化,而且西方的龙的形象与个性,与东方完全是两回事。演变到上个世纪后期和本世纪,对龙的形象与内涵妖魔化,带有强烈的对东方文化的贬低、诋毁,映射东方文明的意图十分明显。如果连这点动机都看不出来,那就多少有洋奴心态在作祟。

东西方的龙形与神是两回事!

凤凰图腾。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重要元素,后被雌化。《韩诗外传》云∶凤之象,鸿前麟后,燕颔鸡 喙,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纹龟背。羽备五采,高四五尺。翱翔四海,天下有道则见。 其翼若干,其声若箫。不啄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山海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鸡,五采而纹,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鲲鹏图腾。中国古代神兽之一,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常用鲲鹏比喻一些宏伟之事,一句俗语曰:“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


麒麟图腾。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麒麟是古代的仁兽,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从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装饰,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权贵的象征。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动物图腾,就不一一列举了。与世界各国人民传统的动物崇拜,有相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在于:中国文化或者说亚洲东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具备综合性与系统性。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带有普遍的融合包容特征。有观点认为:比如龙、凤凰等等,都是在早期部落相互融合过程中,结合了不同部落的动物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这与西方或者世界其它地区的单一动物图腾,更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正是这种文化特性,造就了中国人乃至东亚人们,对其它地域人们,并不具有文化排斥性。

中国人的人性图腾

先辈崇拜。在中国人家里,往往悬挂着祖先的画像,或者牌位,或者某种替代品。往往是家族的始祖,或者故去时间不久的所认识的先辈。现代很多人在家里,有逝去几年几十年的先辈,都是常见现象。当然也有把相隔数代的杰出前辈摆放的,这也很常见。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家族传承保持较好的地区,存在很多家族祠堂,其实宗庙制度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现在各类姓氏文化复兴,姓氏宗庙等文化遗迹修复或重建,会进一步强化宗族文化。中国人自认炎黄子孙,就是一种骨子里的先辈崇拜体现。

神和神化的人物崇拜。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地带,很多司机将毛泽东的小画像,悬挂于车内显著位置,带着强烈的求其保佑、护佑的心理暗示,成为时尚。当然,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公(关羽)、妈祖、财神、观音菩萨、佛祖等等,也都很常见。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神化人物崇拜那就太多了。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为最高信仰,发源于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追求济世救人、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也有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道教至今两千多年历史,比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更加久远,与已有2500多年的佛教相当。

藏传佛教,其实是更加久远的本波佛教与印度佛教融合的产物,与现今的印度教等等,有渊源但已无直接可比性,与东南亚的佛教也是区别很大。

中国人的拟人化崇拜或者人的神化崇拜,与西方的最大差异,在于多样化。比如我们还有灶王爷、土地公公等等,众神崇拜,各有分工不同,又彼此包容兼容并蓄,这尤其在西方的单一宗教和宗教派别之间彼此不兼容,有巨大差异。

或许与单一宗教或者宗教派别的区域看来,中国人的信仰非常复杂、繁杂,又不具有排斥性,令他们不解,那这是理解问题。再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人的信仰表现形式,并不像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那样,具有过于强制性的仪式感与戒律。其实这也是误解,比如西方的礼拜,是每周进行;中国人的很多仪式是按年来进行的。就仪式感而言 ,中国亦讲求严谨的行为规范,并不亚于西方。

不难看出,伴随人类文明的交融,排斥性的宗教信仰,既阻碍与其它信仰的融合,也阻碍自身发展,与文明交融格格不入。您能说西方式的礼拜与宗教教条,更具有广阔的未来吗?!尤为重要的是:信仰作为文化形式与内容,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这些都会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必然导致社会劳动成果的沉淀固化与闲置,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固化沉淀与闲置的劳动成果,无法参与社会再生产,等于是在吸收社会再生产的血液,必然局限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度无限膨胀的宗教耗费,最终必然阻碍社会发展进程。

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角度,既不过度刺激和鼓励宗教繁荣,亦不过于限制,适度均衡发展多样性的精神信仰,在社会制度层面、舆论层面、行为层面,无疑是适当和合理的选择。反而在某些信仰泛滥的区域,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抑制,否则社会发展进步,必然受到影响甚至破坏!

中国人的人本信仰

没想出什么好词儿,主要指书面语言包括带韵律的传唱传承的文化。以四书五经为典型代表的文化传承,历朝历代又增加了很多内容,形成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宝库。当然其中糟粕部分也谬种流传下来。

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历程中,包括制度性的影响,社会动乱和改朝换代,摧毁了很多文明精华,包括工艺技术、技艺。臭名昭著的比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无数文明精华毁于一旦。

无数民间谚语和传说,也是中国人的人本信仰组成部分,有很多甚至以朗朗上口的方言构成,如评书、梆子等。中国各族人民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类文化传承,即便是文盲和历史上的流浪人群,也都有类似的文化元素。

《孙子兵法》、《山海经》、《东周列国志》《三国志》、《战国策》、《智囊》等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化典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底蕴深厚,往往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各类演义更是把很多典籍、故事、传说,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是西方文明单单靠那么几本宗教性典籍所根本无法比拟的。事实上,中国很多典籍,已经具有世界性影响。

【未完待续,因为内容较多,分期连载尚望海涵,敬请关注本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策道纵横

传承创新,分析热点,探寻根源,理清思路,设计解决方案。江湖人称大米师兄,人在乡野,心系天下,感恩众親,愿与君携手指点江山,共享乐趣 ? 愛之米为愛祝福

精华推荐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文化策論| 千年大计:重温来时之源,探寻未来之路

国策論| 亮剑印度先算算账

国策論| 中印关系长策急策

经典| 以弱胜强,必须点赞!

沙场阅兵分列式,极度震撼!

满屏第一禁片武训传:带给我们何种思考?

国策论| 类比“万国来朝”是不是有点扯呢?

历史| 我眼中的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院长

初探雄安:俯瞰天下的国际化内涵之策

策論| 怎么当好省市区一把手?

国策論| 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是什么?

香港策論|美女特首,重任在肩砥砺前行!

装傻传奇:三年装疯卖傻苦心孤诣而后一鸣惊人

原创| 太伟大了,一则招聘广告改变了中华命运!

原创| 龙江策论:再论军工大院综合性园区名片

国策論| 中国现代自由之路:摆脱奴性方得自由!

【原创】当代中国十大辉煌成就与十大弊端



愛之米基地视频:悠悠田园魅力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