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学富 科举制发轫于隋,完备于唐。科举取士之前,国家选才的制度主要有举孝廉和九品中正制。举孝廉名额稀少,而且多为氏族门阀所垄断,而九品中正制更是看重出身。这些制度对于天下寒门学子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之事。科举制改变了之前选人用人的弊端,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一些寒门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施展才智提供了机会。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因为应考人数多,录取名额少,所以科举考试难度非常之大。很多士子毕生应考都考不上。当时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科举考试之难。所以很多人考到白发苍苍都不能中举。《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曰:“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朝诗人赵嘏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唐昭宗时期,就有五位年过60岁的老人同榜进士及第,被称为“五老榜”。 901年,唐昭宗李晔经历一场宫廷政变之后,在朱温拥立下复位。李晔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一心想复兴大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所以在复位当年就举行了辛酉科进士科考试。本科录取进士共26人。因为昭宗皇帝刚恢复帝位,心情不错,又听到新选进士消息,甚为喜悦,就下令选拔一些出身贫寒,屡试不第,年龄偏大的考生成为进士,授予官职,以表示皇上开恩。礼部侍郎杜德祥以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与郑希颜等五人上奏,这是五位特批的进士,并各授予秘书省正字,太子校书等职。唐昭宗在敕书中说:“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 这五位进士中有两位已经年过七十岁,三位也都过了六十岁,老态龙钟。当时的人把这次放榜叫做“五老榜”。其中较有诗名的为曹松,字梦徵,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曹松的诗作,风格学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很同情劳动大众的苦难,憎恶战争。官军在阻击黄巢起义军时,大肆杀戮残害生灵,曹松义愤填膺,写诗抗议,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人评论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可谓“千古绝句”。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901年才以71岁古稀之年中进士,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与曹松同榜的王希羽,安徽池州人。王希羽与诗人杜荀鹤是好朋友,杜荀鹤登进士第,希羽曾赋诗相贺:“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 刘象,西安人。屡试不第,登进士第后被授官太子校书,曾作《咏仙掌》一诗:“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此诗为时人所称道,故称其为“刘仙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