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故乡是吴国——马山

 昵称40014713 2017-08-04
“地游网”


喜欢,是因为那里有壮阔而柔美的太湖,有辽远的天空,有帆影尽处的点点峰峦,有悄然无声的夜晚,有鸟鸣不绝的白天。

——高仲泰




马山古称夫椒山,这个岛远古的时候,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劳作,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和印记。春秋吴国时期,第二十三代吴王阖闾听取了伍子胥的建议,在马山不远的平原上依逶迤的丘陵,建筑了规模宏大的新都城,史称吴大城或阖闾城。


于是,马山成了吴都的一道天然屏障,一道很难迈得过来的巨大壕堑和前哨阵地,想必当年这里匍匐着不少军事堡垒、水寨和船宫,一定气象森严,战船密布,寒气萧萧。


那个时候的马山是峥嵘的,喧嚣的。




这段历史早已过去了,远远地过去了,后来,洪水漫上来了,马山由半岛成了一个孤岛,它附近的吴都在战争中变成了一堆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废墟,繁华和盛况在转眼间凋零,马山这个岛也一下成了荒僻的边缘地带,复归于沉静而深幽。


在围湖造田之前,马山分布着一些古老的村落,有几千名居民。以捕捞和种植为生,生活形态非常落后,山上杂乱地长着树林、灌木丛和野草。有一条称为古竹的小街,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医院,当然还有镇政府。很多年里,马山是冷落的。岛上没有公路,只有弯弯曲曲的盘山小径。在“文革”极端激进主义灾难时期,马山成了所谓“五七干校”的所在地,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微型的“古拉格”,一个放逐“走资派”和知识分子的劳动营地。




再后来就是围湖造田,将这个岛和陆地连成了一片。马山又喧嚣了一阵。但很快又沉寂下来。从这时起,我和马山便有了约定,马山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那时的马山和马圩还保留着几分粗砺的格调,很冷落、很闭塞的、很寂寥。目力所及,常常杳无人影。然而泊然无染,空无幽渺。




我喜欢去马山小住。喜欢,是因为那里有壮阔而柔美的太湖,有辽远的天空,有帆影尽处的点点峰峦,有悄然无声的夜晚,有鸟鸣不绝的白天。在那里,有我工作的报社的一个记者站,紧靠一条长堤和湖面,一幢简陋的二层小楼。楼边是一丛丛摇曵的竹林,堤岸边是白花花的芦苇,层层叠叠,一群群飞旋的鸥鸟在湖面上叫唤着、飞翔着。




终于、灵山大佛在一座古庙的基础上矗立起来了,紧接着九龙灌月、白屋金顶的梵宫建起来了。更重要的事发生了,马山附近那个沧桑的阖闾城经考古发掘,重新恢复了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吴国都城地位,并建起了巍巍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村,来自各方的人士被马山所呈现的历史文化景象惊呆了,它的分量提醒着大家,许多并不张扬的文明,在马山默默厚重了无数年,一经出现在人们面前,便让人领受到它的不同凡响。




马山变得一天比一天精致,一天比一天热闹,但它的骨子里依然是沉静而单纯的,甚至还有点冷峭。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马山,不管它怎么变,我和马山之间有一种无须言说的默契。一种生命的默契。




在过去马山还十分荒凉寂寞,超常冷清的时候,我离群索居而又惬意地待在记者站简陋的小楼里;到马山变得繁华起来,成了旅游胜地,我住进了豪华的五星级酒店,透过窗户,无际的湖水便扑面而来。




可我的感受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一住进马山,面对澄净浩瀚的太湖,我的一颗心顿时会安宁下来,开始气定神闲,开始悠然自得,一切是那样熟悉,一切是那样顺眼高妙,有种和老朋友重逢的亲切感,有种爽心温暖的感觉,于是,精神放松、心情快乐、饭菜可口、睡眠深沉。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