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震泽是吴江的八大镇之一。
于是,这个未曾见识的古镇先给了我一个周庄般的热闹喧嚣想象。
及至到了,方知这儿竟是出奇的安静。
震泽镇的确较大,但古镇部分却如同小家碧玉,端庄、娟秀。
尚在远远的公路上,汽车乘客们就能看见获塘河边那座慈云宝塔。至今,它仍是震泽的地标。
"迪、迪、迪”,我们踩着慈云路和禹迹街整洁的方石路面,不一会就来到禹迹桥下。在这儿,游人忽而仿佛穿越时空,眼前中国式的佛寺、宝塔和石桥,古意盎然。
《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砥定,言砥于定而不震动也。”
震泽地名的来历,竟与大禹治水有关。从前,镇上也确有过禹王庙。
镇内千年古荻塘河,仍在静静地流。只是,河面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忙景象。过去运货的木帆船和载客的乌篷船都不见了踪影,现在的摇橹船,纯是设计来为游客助兴添乐的。
而震泽镇北的頔(di)塘河,源出浙江天目山之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可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至今仍是重要的内河航道,机动驳船和拖轮船队唱着主角。古代,震泽依靠船运,大宗的输出商品,就是丝绸和稻米。
“荻”与“頔”在当地是通用的,所以镇内镇北流过的都是同一条河的分汊。

(禹迹桥全景)
禹迹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当然是纪念大禹治水而命名。
乾隆南巡前,当地在重建禹迹桥时,特请了善刻碑文的张石匠雕凿石桥东西两面的对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市近湖漘,骈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地方官当然希望皇帝路过时能关注一下本水乡的出色文采,但皇帝显然并没有在震泽停留过,所以没有发生“帝阅对联,龙颜大悦”的戏剧性一幕。

(禹迹桥北面的现代水闸。再远处是焕然一新的文昌阁。)
(禹迹桥上看慈云寺)

(慈云禅寺山门)
慈云寺始建于南宋,历经兴废,有七百多年历史。可惜,由于世人不在意对古文化遗迹的保护,至上世纪下半叶,佛殿已荡然无影,仅余残存古塔耳。现在看到的寺宇和古塔,是文革后新建和重修的。
“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是为写照也。
民间相传:三国时,因孙权之妹怀念刘备,登慈云塔眺望,寄托绵绵情思,又称“望夫塔”。
实际上,登塔望夫的更应该是本地丝绸庄的老板娘或是航运业船夫纤夫的婆娘们,高贵的孙尚香又何曾识得此地此塔?只因文人墨客嫌把乡民内眷们编进故事传说显得太土太俗,才有此牵强附会之举。

(震泽水乡)

(宝塔街北段)

(古民居风格的小点心店)

(稍具规模的菜馆)

(酒店大堂里的评弹艺人)

(古老的公用河埠头。恰好成了游客纳凉歇脚处。)
震泽的古民居以师俭堂为最。这里,又牵扯到了历史上的“徐偃王”传说。因为师俭堂的徐姓主人,据说就是“徐偃王之后”。

(师俭堂中门口。门票要20元。许多游客认为江南古镇这个堂那个堂都差不多,已不愿花钱进门。检票员闲得慌。)
“师俭堂位于宝塔街西段,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南濒荻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俭堂占地25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亦动亦静,亦庄亦谐,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堪称水乡大宅门。
师俭堂为震泽徐氏祖产。徐氏先祖为西周或春秋时徐(戎)族首领偃王之后,统辖今淮、泗一带。偃王之后徐旷于明季自淮渡江入江南,传至徐永昭,开始定居震泽镇。徐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成为富户望族,其房产遍布全镇,号称“徐半镇”。
第一进沿河为大顺米行。进得门槛,巨石铺地,以起卸过称粮谷之用,余则为清水方砖。
第二进面北,临街为商铺,民国年间自东向西依次为陈天一帽庄、万昌祥烟纸店、沈裕隆铜锡作及谭记丝线店。
二进三进间山墙开有券门,券门砖刻题额上书“仁里坊”,以示宅院所处之街坊位置。粉墙黛瓦间将街道纳为宅内天井,而两侧券门则堂年洞开,容市民川流而过,静中见闹,在建筑上独具特色。
第四进,高大宽敞,面阔五间,爽朗通风。两侧经轩廊通厢房,敞厅中间三间作为正厅是此组建筑群体的中心。厅内有“师俭堂”堂匾,悬于屏门上方。
第五进、第六进都是楼房,上下环通。第五进副檐下及厅前建双重翻轩。明间为雕花落地长窗,两厢为格纹和合窗,天井东南西三向的八个柱头雕以《八仙过海》神话故事,情趣盎然。”(转摘自网文)

(师俭堂·大顺米行内景)

(蚕丝被是震泽特产。震泽有蚕丝被之乡的称呼。)
震泽镇除以蚕丝贸易为特色外,传统商业亦极其发达,成为吴江西南境的商业批发中心。镇上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在抗日战争以前即多达600余家。但震泽丝绸业在清朝咸丰年间遭受战乱后,唯余留丝业,绸业已转至盛泽矣。倭寇犯华,震泽沦陷,仅有的两家丝厂也被毁灭。

(四碗茶楼,震泽百年名店之一。)

(宝塔街南端)

(仁昌食品店,百年老字号之一。)
到宝塔街的最西端,游客在街头可以见到一家老字号“仁昌食品店”。市河边,似乎是一个小广场。
在一座人们几乎察觉不到的水泥平桥上,大家可以回眸一下頔塘河。震泽镇又一幅美妙的招牌镜头展现在游人眼帘中。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此时,大家正站在古震泽镇的商业中心位置。脚下,正是当年名震远近的砥定桥原址!
当然,古砥定桥绝不是如此平坦无趣之模样。
旧时镇区中心,横跨荻塘市河有座气贯长虹、挺拔巍峨之古津梁,名曰砥定。砥定桥单孔拱形,南北走向,连接市河上下塘岸,气势雄伟,其宽度及高度为震泽镇桥中之最,在江南市镇中亦属罕见,以其体量高大,俗呼为大桥。砥定桥与震泽镇一样古老,由于年代久远,初建无考,志载最早的一次重建是南宋淳佑二年(1242)。大桥桥身宽阔,竟至能在桥面上开店设铺。昔时在桥面上搭棚挑檐开了白铁作、水果店、皮鞋店、百货店、鲜肉店、土丝行、帽子店和灯笼店等好几家铺子。南坡旱桥上,清末设有钱兑店(碎银子兑成铜钱)、银匠店、糕团店和馄饨店等。桥即是街,街即是桥,桥街不分,大桥成为震泽商业区的亮点,熙来攘往,人气极旺。震泽本地人一日数顾,外地客商到震泽也必定要去观光一番,否则枉虚震泽之行。
1971年因镇区通车改建道路,大桥竟被拆除,改建成水泥平桥。
古砥定桥之被拆,当是古镇一大不可挽回、追悔莫及之憾事!
今人都已明白,通车改建道路,完全可以另选地址,犯不着拆老祖宗留下的颇具特色的古桥。这实在是当时的少数镇人不懂得爱惜保护古代文物的道理造成的。古建筑物是古文明的记忆痕迹,古砥定大桥不就是反映宋朝工商业繁荣的最好实证吗?
面对眼前水泥平桥,我只能一声叹息。

(砥定桥旁的导游图)

(震泽招牌镜头之一)

(大顺米行码头)

(临水人家)

(在这家小饭店用餐)
镇上的饭馆多为农家菜,也不及石公山那边便宜而且充满太湖特色。虽说滋味无甚值得称道之处,倒也生意兴隆,常常会卖得片菜不剩,让后来者忍饥而去。我们四个,一顿饭,除了半条“太湖白水鱼”,尽是各色蔬菜,竟花去150元。

(品味黑豆腐干)
震泽的黑豆腐干比较有特色。其采用新鲜优质豆腐干,用白砂糖熬制成黑色汤料加入后煮之而成。食之有豆干之浓郁清香,微甜。
 
(观光的摇橹船替代了古时的乌篷船和航船)

(禹迹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