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庞散人 摄) 走在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秦家大院巷子里, 意外发现依然住着人, 年轻人不多见,老人和小孩居多。 因是秦琼后裔和“进士村”而闻名于桂林, 有武状元1人、文科进士20人、举人数十人。 (都庞散人 摄) 大院从明朝开始修筑, 鼎盛时期,这里住着40多户人家,300多人, 规模达17000㎡,至今保存完整的 明清建筑有23座,共15000㎡。 这些古建筑全是两层青砖大瓦房, 檐牙高挑,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的韵味。 令人惊奇的是,院里还有高堂、戏院和花厅。 正门上方有两块“武魁”“文魁”的牌匾, 其中“武魁”匾是嘉庆年间皇帝御赐。 (秦家大院正门 都庞散人 摄) 秦家大院是一个攻防兼备的古城堡。 庭院前有总大门,后有闸门, 四周墙壁就是防御性城墙。 在战乱兵匪猖獗的年代,可防兵匪盗贼。 斑驳的青砖墙和破损的木窗, 长了青苔和野草的墙脚瓦当, 无不在诉说大院的悠久历史。 (都庞散人 摄) 和老人们聊天得知: 如今住在院里的人越来越少, 要么另建楼房,要么到城里买房, 留下的是对这里不舍的老人, 或者尚未有条件换新居的人家。 (尚住在院里的老人) 一件件祖辈留下的老物件保留完好, 石水缸、兵书、定剑、太师椅、红立柜、 花大床、抬盒、轿杠、纺车、石磨、石碓, 一两百年的绣花枕头…… 老木匠靠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 赚些补贴家用的零钱; 老妇们依然守着刺绣这门手艺活儿, 绣鞋垫、帽子、手帕、桌布等十分精致, 就连装老花镜的布袋子都绣上花草虫鱼; (老木匠在忙活 木头Wooder 摄) 正因秦家大院古村文化浓厚, 《历史的选择》、《大围剿》、 《白果之乡》、《访古探幽看白石》 都选这里作为拍摄点,近年来美名逐渐远扬。 站在最高楼俯瞰整个大院, 奢华程度虽比不上乔家大院, 但它的规模远远大于4175㎡的乔家大院。 且幸运的是秦家大院尚有人住, 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古建筑群。 (秦家大院俯视图 木头Wooder 摄) 摆在眼前的是: 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 发展旅游惠及院子及村子里的人,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