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A股“散户市”与“政策市”

 kfz书馆 2017-08-04


 

要点提示:“散户市”与“政策市”是A股“赌文化”与“骂文化”的制度根源,快牛慢熊、短牛长熊,则是A股市场特有的遗传基因。如何治理?这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一、A股“政策市”与“散户市”的制度根源

1990年12月,我国A股市场正式开门营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仍处在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的双重困扰之下,私营经济与民营企业体量仍很小,金融市场正处在初创阶段,金融抑制一直禁锢着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在这样的经济背景及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从诞生开始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计划管理、行政管制。

A股市场最初只允许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上市,这一做法持续了整整十年,直至2001年初,才废弃这一“潜规则”,正式允许民营企业堂而皇之的IPO。与此同时,为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变色”,最初法规明确规定“国有股”、“法人股”不允许流通转让,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股权分置”问题,直至2005年,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才重新赋予了国有股、法人股同等的可流通、可转让的合法地位。

在此期间(1990至2001年),我国A股IPO体制一直推行的是计划配额及行政审批制。其具体做法是,每年的上市指标及IPO募资额度都是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的,从中央到地方要经过计划指标的层层分解,拟上市企业名单由地方政府负责推荐或提供,再由证监会对预选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并对发行股票规模、价格、方式、时间等作出具体安排。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2001年初,保荐核准制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A股市场的诞生受制于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指令性计划及行政管制被直接植入刚刚成立的A股市场,这应该是A股“政策市”生成的时代大背景。

 在此背景下,A股二级市场也是一个严格管制的市场,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不允许炒股,中共党员干部也不允许炒股,银行资金与保险资金更不允许进入股市,当然,境外投资者也是被禁止入市的。而此时中国尚不存在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甚至就连正规的公募基金也不存在,因此,当时的A股市场几乎不存在像样的机构投资者,“散户”(即个体投资者)成为投资者主体,这便是A股“散户市”的最早来历。从那时起,直至今天,A股散户交易额占比一直超过85%,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

在“政策市+散户市”格局下,对毫无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散户进行保护,就成为了监管层最头痛的难题。实际上,散户市背景下的投资者保护,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然而,它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名义,必将使A股“政策市”的特色基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或固化,最终便会形成“散户市”与“政策市”的相互绑架与恶性循环。

二、A股频繁“救市”与“暂停IPO”的历史病因

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正式开门营业,上证综指从100点起步。1992年4月13日,上证综指从390点附近开始迅猛拉升,到1992年5月26日创下历史新高1429点,A股首个牛市仅用30个交易日结束,大盘暴涨276%;1992年11月11日上证综指打回原形,收于390点附近。这就是中国股市成立后经历的第一轮快牛、短牛、疯牛,这是典型的“闪牛”:暴涨必然暴跌!

1992年11月11日,第二轮牛市从390点附近开始猛烈拉升,到1993年2月16日创下历史新高1558点,A股第二轮牛市仅用了3个月时间大涨300%,随后便是大熊市来临,上证综指直接探底325点。A股市场成立三年半的时间,就跑完了两轮快牛、短牛,这是世界罕见的“快牛”、“短牛”。

由于A股市场尚处初建时期,不仅上市公司数少、股票市值小,而且法人股不允许流通,因此,当时的A股市场更是一个典型的超级“袖珍市”,它与“散户市”相互呼应,牛市一哄而上、熊市一哄而散,由此便形成了暴涨暴跌的运行格局。

1992年A股上市公司仅有53家,总市值仅为0.1万亿元,全年总成交额650亿元。而1993年全年共有124家公司在A股市场完成IPO,总募资195亿元,1993年IPO募资额相当于1992年底A股总市值的1/5,而且相当于1992年全年A股总成交额的1/3。1993年底A股总市值也只有0.33万亿元,全年成交总额仅为0.37万亿元,尚不及今天熊市一天的A股成交额(4000多亿元)。这就是当时A股市场的狭小规模及承载能力。

然而,1994年头7个月又有110只A股IPO,总募资虽只有49.6亿元,但在市场差钱、股民差钱的背景下,股市一路阴跌,1994年7月29日星期五,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在333点,当天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仅为6.89亿元,这意味着大量IPO已远超出了当时的“袖珍”市场的承接能力。

1994年7月30日星期六,监管层出台“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是A股市场成立三年半后首创“救市”模式。所谓的“暂停IPO”,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市场环境下诞生的,这是在当时“袖珍总市值”、“超级袖珍流通股”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然而,“暂停IPO”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救市”的标签或烙印,它一旦形成惯性思维和依赖心态,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A股“赌文化”与“骂文化”的危害及后果

实际上,“散户市”很容易形成A股“赌文化”,“政策市”则直接形成了A股“骂文化”。

A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欠发达,尤其是养老金与公募基金规模狭小,机构交易占比一般只有10%略多,而散户交易占比却高达85%以上。然而,由于单个散户资金小、力量分散,他们缺乏组合投资与长期投资的能力,因此,他们习惯于“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进行短炒搏杀、赚快钱,他们崇拜传说中的“股神”或“赌神”,迷信技术分析,梦想天天逮黑马、捉涨停,他们炒不动大盘股,于是,他们偏好炒小(小盘股)、炒新(新股)、炒差(垃圾股),他们乐于跟庄、跟风,热衷于炒题材、炒概念,频繁快进快出,换手率极高,他们只在乎每一个交易日的赚赔与差价倒腾,而从不计较长期投资收益率。如此炒股,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他们不做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也不关心公司基本面或投资价值,他们缺乏股东意识,从不关心、从不履行股东权力。事实上,这样的“短炒”并不是投资,它只是赤裸裸的投机与赌博,如此短炒的结局只能是“十炒九赔”。道理很简单:没有投资周期,哪来投资回报?这就是A股“散户市”特有的“赌文化”,它也是A股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牛市一哄而上、熊市一哄而散,结果是只赔不赚。

在A股“散户市”格局下,以散户的名义或以保护投资者的名义,更容易绑架“政策市”。自从1994年7月30日“三大救市政策”出笼后,中国股市也就落下了“救市”的旧疾与“暂停IPO”的病根:每逢股指大跌,股民就会异口同声地要求政府“救市”,胁迫监管层“暂停IPO”。从此开始,股民本能地将“暂停IPO”与“救市”划等号。在西方股市三、五十年才出现一次的“救市”,却被中国股民常挂在嘴边,只要市场稍有大一点的波动,他们就喊“救市”,其中,最直接的救市要求,就是“暂停IPO”。监管层如果不答应,他们就会动用网络暴力威胁或谩骂证监会主席,甚至有个别人拉横幅、喊口号以示抗议。从此以后,中国股市的“骂文化”也就开始生根发牙、开花结果,并且不断地升级换代。

如何招安“散户市”?如何改革“政策市”?如何治理A股“赌文化”与“骂文化”?请听下文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