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窝不就是把诱饵投进钓点吗?多简单。”打窝看似很简单,但窍门却不少,掌握不好这些小窍门,窝子就白打了,或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在垂钓中经常见有钓友喂了很大的窝子,却钓不到几条鱼,而在他旁边的钓友没喂窝,却大获丰收。有些钓友只撒了一把小米,鲫鱼咬钩却很频繁,有钓友撒下1斤多诱饵,效果却不尽人意。 在早春和冬天钓鱼时,有的钓友捷足先登占了好钓位,诱饵投进去几大团,却无鱼咬钩;有的钓友没喂窝,只是一竿接一竿地边钓边诱,却不时有大鲤鱼和大鲫鱼咬钩。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前年秋天,我在高湖钓鱼,水库的鲤鱼比较多,我用4块巴掌大的花生饼块喂窝。同来的钓友老王用鱼饲料喂窝,时间不长发窝了,0.75~2.5千克的鲤鱼接连咬钩。 我钓着钓着就不上鱼了,窝子外围却有鱼星不断冒出,老王还是接二连三地上鲤鱼。这是怎么回事? 老王说,以前他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后经钓友指点才明白个中原因。原来,鲤鱼有拱泥觅食的习性,鲤鱼进窝后,一边吸食散落的碎碴,一边拱动饼块,因喂窝所用的饼块小,时间不长就被大鲤鱼拱出钓点而失去了诱鱼作用,这就是窝子外围有鱼星不断冒出的原因。 后来我改用大饼块,将一个花生饼或豆饼对折后再对折,鲤鱼就拱不动了,咬钩率也提高了。 去年夏天,我在云蒙湖水库钓鱼,比我早到几分钟的老高占据了出鱼率最高的铧尖位置,那里水深3米左右,常有大鲫鱼和鲤鱼咬钩。我只好在他东边2米处下竿。组装好钓具找底时,我发现水底有暗流,于是没打窝,打算边钓边诱。 老高在他的钓点撒下二三斤颗粒鱼饲料。时间不长,我这儿就有鲤鱼、鲫鱼、翘嘴、白鲦咬钩,偶尔还能钓获1斤以上的大黄鲴。 老高那儿除了白鲦和个别翘嘴咬钩外,基本没有其他鱼咬钩。当天,我在不喂窝的情况下钓获15千克鱼,老高喂了个大窝子,只钓获不足2.5千克小杂鱼。 事后分析,老高虽然喂了个大窝子,却没考虑暗流的问题,打下去的鱼饲料都被暗流带到我的钓点,直接导致了我的丰收。 在水底有暗流的情况下,打窝要充分考虑到该因素,计算好水的流速,然后在相应的位置打窝,让水流将诱饵带进钓点。否则,打下去的诱饵就会失去作用(水底有暗流时,上层水和底层水的流向是相反的,而且水底流速快,水面流速慢,钓者在投放诱饵时要计算好时间,才能准确落到钓点)。 去年冬天,我在高湖水库的一条狭长的沟汊接连钓了5天鱼,都是8点钟到达钓点,钓到下午4点收竿。这5天的天气基本没什么变化,我一共钓了三个位置,水深和水底地形基本相同。 第一天,我用500克鱼饲料和酒米打了一个大窝,结果一无所获;第二天,我使用50克酒米加半包超诱喂窝,四五个小时后才有鱼咬钩,钓获3尾鲫鱼、4尾鲤鱼;第三天,我不打窝直接开钓,第一竿就中了一尾大鲫鱼。 之后,虽然鱼咬钩不快,但始终有鱼问钩。收竿时,我一共钓获大鲫鱼4尾、鲤鱼8尾,其中最大一条鲤鱼重3.5千克。第四天,我还钓这个位置,没喂窝,钓获鲫鱼、鲤鱼24条,重12.5千克。最后一天,我下竿就中了一条2.7千克重的大鲤鱼。 见此鱼情,在我斜对面的两位钓友挪到我右侧5米处下竿,并打下大量诱饵,钓到下午4点钟收竿却一无所获,而我则钓获10多千克鱼。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由于冬天水温低,鱼的新陈代谢慢,所以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能满足其身体需求,如果打大量诱饵,鱼进窝后首先发现的必然是诱饵,并且很容易吃饱,再好的钓饵也提不起它的胃口。 如果不打窝或打很少的诱饵,鱼进窝后,因诱饵量很少,满足不了鱼的需求,只好继续寻找食物,吃钓饵就是必然的。早春的情况也是如此。 喂窝前,钓者一定要事先考虑水情和风情对打窝是否有影响,如有影响,就要在钓点的上流和上风处抛投诱饵,否则喂再多的诱饵也不起作用。 在冬天和早春钓鱼,钓者要根据鱼的活动能力和食量喂窝,而且不宜喂大窝,要做到少而精;如果所钓水域鱼的密度大,则不用喂窝,用诱钓结合的办法上鱼率比喂窝要高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