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个朋友兴冲冲地向我推荐介绍一本有关《鬼谷子》与策划谋略方面的书,说:鬼谷子的智慧如何如何奇谋韬略、纵横捭阖等等,讲起来眉飞色舞。 我说:“那只是知识,不是智慧!” “哇噻!我还第一次听有人说《鬼谷子》不是智慧的哪;照你这么说,《孙子兵法》、《老子》、《论语》等也都是知识、不是智慧啦?”朋友不服气的说。 “是的。书本上讲的无论是《圣经》还是《佛经》、《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书,凡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东西,都是已知的和过去(所写)的。也就是说:人们通常分享的都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种创造,是新知的发掘。而写入书本的则都是已知的积累和重复。在已知中积累的再多,也都不是新知和创新,甚至积累越多,就越阻碍你的创新。”我看朋友还在听,于是继续说:
“智慧是无法分享的,能够分享和学习的都是知识;智慧只能领悟,并且只有在如实的全然观照当下中才会产生,即发现事物真相。看不到真相,就不能够实事求是,也就不可能有智慧和新知。” “那过去的一切发明创造,不都是智慧的结晶吗?”朋友打断我。 “没错!但他们在发明的那一刻是智慧,之后就是知识了——就是后来形成的我们中小学和大学里的数、理、化等教科书。 ……学习、分享是获得知识的途径,而智慧的开启(智慧是本自具足的,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自性、佛性等)就必须排空已知的积累,全然地返朴归真,重回自然万物,与世界融为一体,放弃主观意志的好恶和偏见,即进入物我两忘、心物一体的生命本然的面貌和初始状态。”
“照你这么说,智慧是跟知识没关系的了?”朋友又问。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就如同有学历不等于有能力、有文凭不等于有水平一个道理。知识也无法转化为智慧,学历也无法转化为能力、文凭更无法转化为水平,智慧、能力和水平都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和现实的生活中磨炼、体悟,也就是经历——出道、体道、知道、悟道、得道、化道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则对应于迷悟、参悟、醒悟、顿悟、彻悟、不需悟几个层次。 其实,即使悟道、得道、顿悟、彻悟的人,他所说所讲的,也都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只有在能够如实发现新知、未知的当下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际,才是智慧的表现。离开当下实际,就是知识而不再是智慧了。” “这也只不过是你的一己之见罢了。”
我微笑了一下,接着说:“也可以这么讲。但谁的见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智慧的了悟。智慧只存在于对当下的觉察和觉知之中,除此之外,一切背诵和重复圣人经典格言的诸如‘大象无形、上善若水、大智若谷、不战而屈人之兵……’等高谈阔论,聊起来、看起来好像非常有智慧,其实那些都是关于人生、社会、政治、军事等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智慧的知识,而不是智慧本身。就像‘智慧’二字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并不是智慧本身。智慧讲不来、学不来、分享不来,更拷贝复制不来;智慧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智慧只存在于当下——对当下实相的了悟。” “老兄,你说得有点深!有道理,也有点儿玄乎。我得慢慢琢磨琢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