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号外!!!中国社会工作《独立宣言》

 萨拉丁123 2017-08-05

被两个公众号的文章刷屏:

一个是中美社工合作社

中国大陆社工方向博士点:

向欢迎MSW报考的中国社工博导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还有一个就是:

社会建设》公众号

(欢迎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

最新推送的: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专题文章


宣示着中国大陆

社会工作学科带头人

向社会学正式发起了


独 立 宣 言


中国社会工作

欲独立于社会学

并非意味着

我们“忘恩负义”

也并非我们“过河拆桥”

我们要求独立

是为了社会工作专业

更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群

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更是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当然,改革需要勇气

需要抗住来自不同声音的压力

需要一种舍己为人的担当

这些教授

今天不仅仅是教授

更是真汉子!

纯爷们!

巾帼英雄!

这些前辈

让千千万万的社工学人

在这危机四伏的

黎明前的冷雨夜

又看到了

中国社会工作的希望


(预备~唱~)


观 点 摘 要

(以下内容均摘自《社会建设》2017年第四期)


徐永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


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有这样两大问题:


一是社会工作的学科属性不清,尚无独立的学科地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上,归属于社会学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上,属于“社会学其他学科”,每年立项的项目占比极小,一般不到10%


二是虽然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数量、教师数量及学生数量已经远远大于社会学专业,但由于高校、学术机构以及政府人事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及毕业学生的评价没有独立的科学标准,一般沿用社会学一级学科标准,导致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工作教研人员乃至学生等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


虽然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与重建也晚于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而且我国社会学家们曾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鼓与呼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学科地位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社会工作的研究、人才培养及使用,也必然会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实践。          


社会工作学科与社会学学科之关系的再认识


一是关于社会工作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适用对象都是社会或者社会这一领域,诸如“社会”、“社区”、“社会结构”、“社会秩序”、“阶层或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社会干预”、“社会服务”等许多概念,都是两个学科之间的通用概念。这一现象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学术联系。但是,二者学科属性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

社会学主要是一门解释性的科学,以诠释、解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社会事实及政策建议见长,属于理论建构的学问。

社会工作学则是以实践为本的、融汇科学知识和社会服务艺术为一体的学问,兼具理论建构和实践建构两大功能。

同样是解释和建构,社会学偏重于宏观和中观的社会,社会工作学则偏重于中观和微观的社会。

在学术研究取向上,社会学注重参与式研究的方法和行动研究的价值取向,但两个研究常常是分离的、各不相关的;社会工作学则基于实践为本的理念,更注重参与式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即在参与式行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始终追求制度、组织、政策及文化的建构和服务人群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二者学科属性和特征的最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工作学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二是关于社会工作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单从理论上而言,在社会科学的学科共同体中,学科之间并没有学科地位的高低和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差异和联系。但事实上,由于学科之间在研究和从业人员数量上的差异以及参与实践、影响政策及人群的强度不同,又有着“显学”和“隐学”之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测量的话,社会工作在国内外都明显属于“显学”的范畴。

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社会工作学院都是独立的组织建制,而社会学的组织建制则是人文学院或文理学院下属的一个系;社会工作学院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的数量往往数倍于乃至十倍于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学院的办公场所往往是一栋楼或两栋楼(类似于商学院、法学院),而社会学系的办公场所则要小很多;社会工作学院的学生每年的学费也是数倍于社会学专业。又如,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数量(含研究生专业)、学生数量及教师数量目前已经远超过社会学专业,且二者之间的这种数量差还在继续扩大。指出这一事实也是想用来说明,社会工作学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三是关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在学科定位上,我国需要通过有计划的、渐进性的工作,建立有别于社会学的、作为一级学科的社会工作学科。这样说并不等于要社会工作学完全摆脱社会学。事实上,从学术关系的角度,这种“完全摆脱”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甚至是有害的。考虑到我国社会工作学发展的历史、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工作发展曾经的鼎力支持,考虑到社会学一般理论、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工作学的科学价值,考虑到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相对不成熟,社会工作学科应该暂时继续在社会学学科的框架内发展。至于这个“暂时”究竟多长,一看国家的需要,二看社会工作的学科成熟度。在这个“暂时”的阶段,在学科体系的设置方面,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专业评价标准、专业学术刊物建设乃至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学会建设等方面,社会学科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学科特性并予以合适的调整或支持。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学人则必须加强学术研究,以高质量、大数量的学术成果在社会学科内不断赢得自己的学术话语能力和学术话语权



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 -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隶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多年来,社会学学科哺育和支持了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方法,还是师资队伍方面都是如此。但是,在我国比较僵化的学科设置制度下,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某种制约。比如,至今我国没有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博士学位设置,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得不更多地聘用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博士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然而,相当数量的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其学科训练和知识储备并不能满足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另外,基于我国社会学的“强势地位”,一些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并不愿真正转向社会工作,这就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另外,社会学专业更强调学术论文评价,这给将大量时间花在实践教学和督导学生上的社会工作教师带来不平等压力,从而难以建立起面向实践的社会工作学科。


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认可。中国多数大学没有十分专业的准入规定,没有明确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进入的社会工作学科教学研究专业的许可程序和资格,对社会工作知识的专业性认同度低。2016年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没有社会工作(二级方向),导致大量的社会工作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科研工作无类可归。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类中只有福利社会学,没有社会工作,也说明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认可在国家教育和科研体系中存在认可度低的问题,专业自主性受到严重挑战。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多年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实际工作部门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相对缓慢,结果导致高校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并且许多即使进入了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往往也面临着就业不稳定、“跳槽”较多的问题。例如,在专业社会工作最为发达的深圳市,2015年的社会工作人员流失率达到了18%。在分析此类问题时,人们常常将此归因于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视不够,或者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水平不够。但更加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能力不足是导致政府或社会对其重视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也是阻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导致各种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社会工作学科地位至今比较尴尬。这里笔者试列举以下几点:其一,社会工作学科在国家学科体系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在各类研究项目中一般划在社会学的名下,属于“社会学其他学科”。在教育界,虽然本科已明确了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有MSW专业学位,但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博士项目至今未获得专业地位,作为权宜之计,在一些高校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社会工作二级学科硕(博)士点或研究方向。其二,由于社会工作学科定位不明,虽然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从事该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但高校及学术机构对该专业从业人员、学生的评价、培养没有建立独立的标准,一般沿用所从属的一级学科标准,导致该学科(专业)一般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从业人员、学生等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其三,在实际中,虽然中央高度重视社工发展,但不少地方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该专业至今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社工、社保不分,社工、义工不分,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不分,专业社工与非专业社工不分,社工专业地位难以获得社会承认,导致社工专业从业人员包括专业人才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前景渺茫,职业声望差,学生尤其是一流高校学生毕业从事社工专业十分罕见。如此等等,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就推进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提升社会工作学科地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确立社会工作学科的独立地位。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规划中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项目规划。在高校等教育机构建立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博士专业(点),形成完整的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其二,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评价制度。对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实务等各类专业人员提出明确的准入标准、评价标准,对达到准入门槛的,或经评价达到从业要求的,允许其从事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并给予相应的与其他专业可比较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晋升资格;对达不到准入要求或经评价不合格的,则不被允许从事社会工作岗位,或流动到相应的较低一级的岗位。

   其三,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可以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工作学科本土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才是可以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学科之林的,才是可以在我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广泛空间经久发挥作用的。


刘梦,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教授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需要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学科。建议在法学学科门类下,增设社会工作学科,成为与社会学一样的一级学科,增设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以推动和促进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要加大力度研究和发展相关的学科群,可以从服务对象或者服务领域来确定学科领域,例如老人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抑或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相关的学科群。

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着力建设并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体系,明确在中国语境下,社会工作的功能、宗旨、边界等问题,借鉴国际社会工作现有的知识体系,运用本土的经验和知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让社会工作学科真正服务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力度推进学科队伍建设。依托社会工作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面向全球招聘杰出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研究水平强、实务经验丰富的研究+教学+实务的社会工作学科队伍。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为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奠定科学基础。

四是学术机构和基地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学术机构,在各地社科院系统和高校系统,成立独立的社会工作研究所,发挥学术机构在学科发展中的带头、协调和交流作用。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推进基地建设,鼓励基地从机制上推动社会工作的研究、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五是出版学术刊物。独立出版学术刊物是学科独立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术交流和成果发表的重要基地。目前社会工作杂志数量屈指可数,且没有一个进入CSSCI的杂志,这种局面极大限制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水平。要鼓励更多的高校和研究所创办社会工作研究刊物,为繁荣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六是资金投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规划和社会科学基金中,加大对社会工作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社会工作研究水平和质量。

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鼓励各高校应积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的现实需要,及时修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或研究方向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真正满足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是学术共同体建设。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践为本的应用型学科,要与其他相关学科(例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精神病学等)建立学术共同体,要不断学习和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深化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识,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社会工作专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推动社会改变和发展、社会凝聚和人民的赋权和解放”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