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0名日本兵藏身地下要塞,17岁少女劝降反被杀

 nj200801 2017-08-05



如果有机会到黑龙江的绥芬河市,你会看到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在基座的最底端用中、俄文镌刻着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为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必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纪念碑即将落成之时的亲笔题词。


而纪念碑的“主人”是一个17岁的中俄混血少女,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走上炮火纷飞的战场劝降日军而牺牲的花季少女。

嘎丽娅,一个尘封60多年的名字,也许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她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被授过勋,甚至没有自己的坟墓,可她却永远长存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

1928年嘎丽娅出生在绥芬河市,她的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母亲菲涅是乌克兰人。相对于旧社会的小孩,嘎丽娅的童年要幸福很多,她接受过正规教育,而且会中、日、俄三国语言。在旁人的眼里嘎丽娅很出众,眉清目秀、端庄漂亮,还有一副好嗓子。然而造化弄人,17岁的她却在一场战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5年8月9日的凌晨,苏联150万远征军越过中蒙、中苏边境,对盘踞在东北三省的日本关东军发动总攻。当苏军攻下绥芬河的主城区时,450名残余日军协同150名日本平民撤至天长山阵地。由于日军在此之前就有所准备,要塞内的生活设施齐全,短时间内想饿死日军是不可行的。可当苏军几次攻击之下,非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己方有不小的伤亡。

为了人道主义,苏军指挥官希望对日军进行劝降。当时一会苏军负责人向当地人询问谁会日俄两种语言。不知道谁答了一句“嘎丽娅·杜别耶娃会日语。”当时的绥芬河只是一个几千人口的小村庄,很多人都认识嘎丽娅。很快,在别人的指引下,这位负责人找到了嘎丽娅的家。

在简短的沟通后,嘎丽娅平静的走到母亲菲涅身旁:“妈妈,他们希望我去当翻译,劝降日本人。”菲涅一听就哭了,她深知日军的残忍,女儿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她希望嘎丽娅放弃这个念头。然而,天真无邪的嘎丽娅却劝说母亲:“没关系的,妈妈,里面(日军要塞)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

就这样,嘎丽娅随同苏军负责人一同来到了对阵前线。12日清晨,苏军指挥官菲多尔琴科上尉本想指派一支由四人组成的特别小分队护送嘎丽娅前去日军阵地谈判。然而却遭到了日军的拒绝,他们通过嘎丽娅告知菲多尔琴科,只准许嘎丽娅一人进入要塞谈判。这让菲多尔琴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嘎丽娅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哭着说道:“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菲多尔琴科抱住嘎丽娅安慰道:“别害怕,你是善良的,相信他们能理解我们的好意。”也许她相信了菲多尔琴科的话亦或许是想起了里面的日本同学。嘎丽娅擦干眼泪缓缓的走向日军阵地。然而,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谈判,在一声刺耳的枪声后里面的争吵声戛然而止,嘎丽娅再也没能走出来…

愤怒的苏军调集所有重炮对准日军阵地展开4天4夜的地毯式轰炸,8月15日下午,苏军成功占据天长山阵地,日军仅剩下26人在苟延残喘。

可在这样的炮火下,嘎丽娅的尸体也已无法找到。苏军唯一能找到的就是那个临别时母亲送给她的红头巾。二战后,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撤离东北,没有人知道嘎丽娅的故事,也没有人出来为嘎丽娅正名。

直到那位苏联军官菲多尔琴科在沉默了三十多年后,才道出了嘎丽娅的事迹,这才有了片头修筑雕像、普京题词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