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锥体束受损,但巴氏征阴性,如何解释?

 玉米须1 2017-08-05

Babinski 征(巴氏征)是神经科最重要的体征之一,神经科医生临床工作中每天都要与之接触,对它再熟悉不过,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位神经科医生都了解 Babinski 征,而如何正确地检查和判断 Babinski 征的结果也颇具学问,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有关 Babinski 征的那些事儿。


1

Babinski 征的发现过程


早在 16 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油画《圣母子与圣徒》中就描绘了婴儿身上的巴彬斯基征(图 1),但当时医学界对这一体征还一无所知。



图 1 拉斐尔的油画《圣母子与圣徒》,当圣母将手置于圣子足底外侧时,圣子的踇趾上翘


1896 年 2 月在巴黎生物协会的学术会议上,时任 La Pitié 医院神经科主任的 Joseph Babinski (图 2)报告了他的临床观察研究:


健康人、偏瘫几天和偏瘫几个月后的病人对足底刺激的反应不同;健康人足底刺激后踇趾跖屈,而偏瘫病人偏瘫侧足底刺激后踇趾背伸,藉此可以区分器质性疾病和癔病的患者。



图 2 Joseph Babinski


通过这篇只有 28 行的论文,Babinski 确立了足底刺激后踇趾背伸和锥体束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他将这种足底皮肤伸肌反射称为「踇趾现象(toe phenomenon)」。


1898 年 Babinski 又对此进行了补充:「病人踇趾的反应取决于足底受刺激的区域,刺激足底外侧时踇趾背伸反应最明显,出现这种体征即可排除癔病」。


5 年后 Babinski 再次对该体征进行了补充:「刺激足底后踇趾背伸伴其余足趾外展」。此后 10 年内全世界发表了 30 余篇学术论文证实了 Babinski 的发现,该体征也被命名为「Babinski 征」。


除了经典的足底刺激方法,全世界的神经病学家又陆续提出 30 多种刺激不同部位引出 Babinski 征的手法,这些称为 Babinski 征的等位征。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Chaddock 征(自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下缘)、Oppenheim 征(拇指和示指沿胫骨前缘用力自上而下推移)、Gordon 征(用力挤压腓肠肌下段)(图 3)。


1966 年还发现冷刺激足底也可有效地引出 Babinski 征。和 Babinski 征一样,这些等位征阳性也提示锥体束损害。



图 3 Babinski 征及常见等位征的刺激部位,红箭头 Babinski 征,蓝箭头 Chaddock 征,绿箭头 Oppenheimer 征,黑箭头 Gordon 征


2

Babinski 征的 8 个要点


检查方法

(1)受检者平卧床上,暴露整条腿;


(2)告知受检者你将要划其足底,嘱受检者尽可能放松下肢肌肉,可通过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3)检查者用一只手抓住受检者的踝部固定足或将其抬高,另一只手用竹签或其他钝物划其足底;


(4)检查时自足跟沿足底外侧缘缓慢向前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足底内侧。刚开始时力道可以较小,如果结果阴性可以增加力道。


生理学基础

正常人用力划足底会引出下肢「屈曲协同」反应,这是肌肉的自发性收缩,可使下肢回缩以离开伤害性刺激。Babinski 征实际上是一个多突触浅反射,反射弧是由胫神经中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以及脊髓 L4~5 到 S1~2 节段组成。


在新生儿可以见到完整的下肢屈曲协同动作,阔筋膜张肌收缩屈髋,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屈膝,胫前肌收缩屈踝,踇长伸肌收缩使踇趾背伸。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1 岁时上运动神经元通过锥体束对屈曲协同反射,尤其是踇长伸肌成分的下行抑制作用日渐完善,踇趾伸展被局部的皮肤踇趾屈曲反射(类似于腹壁反射)所代替,导致足底受刺激时踇趾跖屈。


因此,在健康成年人,当足底受到足量刺激时,尽管仍可见屈曲协同动作的其他成分(屈髋屈膝屈踝),但婴儿期出现的踇趾背伸为踇趾跖屈所替代。


上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的病人皮肤踇趾屈曲反射降低(类似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腹壁反射降低),对踇长伸肌激活的抑制作用被释放。


因此,当足底受到足量刺激时,与下肢屈曲协同反应的其他成分(屈髋屈膝屈踝)同步出现的是踇趾背伸,这就是阳性的 Babinski 征。


Babinski 征阳性的情况

Babinski 征阳性通常提示锥体束病变,除此外,还可见于婴儿(1 岁以下)、深睡眠、昏迷、全身麻醉、癫痫发作后状态、电休克治疗后、低血糖,以及酒精中毒等。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 Babinski 征很少单独出现,所以应结合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肌无力等其他 UMN 损害的体征综合判断。


但当锥体束损害合并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可降低,腱反射也可消失,Babinski 征也可不明显,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维生素 B12 缺乏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3 型等。


结果的判定标准

Babinski 征的正常反应是屈髋屈膝屈踝,所有足趾跖屈;而阳性反应为屈髋屈膝屈踝,但踇趾背伸伴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图 4)。


图 4 Babinski 征正常反应(左图)和阳性反应(右图)


在判定 Babinski 征的结果时,应牢记以下 3 点:


(1)踇趾上翘必须是由踇长伸肌收缩引起时才是病理性的;


(2)踇长伸肌收缩只有与其他屈曲协同反射活动同步发生时才是病理性;


(3)真正阳性的 Babinski 征应具有重复性。


Babinksi 征阳性的类型

(1)真 Babinski 征:包含伸性跖反射的所有成分,屈髋屈膝屈踝,踇趾背伸伴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


(2)最小 Babinski 征:仅有阔筋膜张肌和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可通过触诊大腿证实;


(3)自发 Babinski 征:锥体束广泛损害时,被动屈髋屈膝,或者被动伸膝,即可引出阳性 Babinski 征;


(4)交叉/双 Babinski 征:双侧大脑或脊髓病变时,刺激一侧足底时可引出双侧 Babinski 阳性反应;


(5)强直 Babinski 征:表现为足趾伸肌缓慢、长时间的收缩,见于额叶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的病人;


(6)亢进的 Babinski 征:表现为屈肌或伸肌痉挛,屈肌痉挛见于脊髓上或脊髓水平双侧 UMN 病变,伸肌痉挛见于双侧皮质脊髓束病变而后柱功能保留的病人。


类 Babinski 征

(1)假 Babinski 征:手足徐动症或舞蹈病患者,由于肌张力障碍可引起足趾背伸;


(2)反跖反射:足趾的短屈肌瘫痪,或屈肌肌腱被切断,即使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会出现伸性跖反射;


(3)回缩反应:敏感的病人,或者足底感觉过敏的病人,划其足底时病人可能由于无法忍受而主动缩足,出现足趾的背伸,此时可一只手按住踝部,用更轻柔的力道进行检查。


Babinski 征结果判断的几种特殊情况

(1)病人足底皮肤过厚无法感知足底刺激,胫神经损害或其他周围神经病导致 S1 皮节区感觉缺失由于反射弧的传入通路受损可导致跖反射消失;


(2)锥体束虽损害但未累及支配屈肌的纤维时 Babinski 阴性;


(3)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足趾伸肌完全瘫痪时,即使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观察不到踇趾背伸,此时如果通过触诊确定阔筋膜张肌收缩可认为 Babinski 征阳性;


(4)关节畸形,如高弓足,或者踇外翻致踇趾无法运动,此时可通过观察其余足趾的运动来判定;


(5)急性脊髓休克时由于介导屈肌协同反射的通路受到抑制,刺激足底时踇趾可无反应。


你不知道的其他 Babinski 征

除了经典的 Babinski 征以外,Babinski 还发现了另外 5 种体征,这些体征也被称为 Babinski 征,但远不及经典 Babinski 征出名:


(1)Babinski 征(坐骨神经痛/癔病):坐骨神经痛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这是癔病和坐骨神经痛的区别。


(2)Babinski 征(偏瘫):偏瘫病人张口或吹口哨时健侧颈阔肌收缩比患侧更加明显。


图 5 病人咬紧牙关时健侧(右侧)颈阔肌收缩比患侧(左侧)更明显


(3)Babinski 征(偏瘫),又称大腿躯干试验(trunk-thigh test):偏瘫病人双臂交叉于胸前平卧,当病人试图坐起时,偏瘫侧屈髋,足跟离地,而健侧下肢不动。


图 6 大腿躯干试验:病人双臂交叉于胸前平卧,试图坐起时,偏瘫侧屈髋,足跟离地


(4)Babinski 征(器质性瘫痪/癔病),又称旋前征(Pronation sign):嘱病人闭眼,当瘫痪前臂置于旋后位时,会自行变成旋前位,见于器质性瘫痪。


图 7 旋前征,闭眼双上肢平举,双手置于旋后位,轻瘫的右手变成旋前位


(5)Babinski 征(面肌痉挛),又称 Babinski-2 征:面肌痉挛病人闭眼时可以看到眉毛反常抬高。


图 8 右侧面肌痉挛的病人,A. 面肌痉挛发作间歇期,右侧眉毛稍抬高;B. Babinski-2 征,面肌痉挛发作时右侧额肌和眼轮匝肌同时收缩,同侧眉毛明显上抬,同时眼睛闭合


3

结束语


Babinski 征发现至今已经有 120 多年,尽管曾遭到一些争论,也出现了众多的等位征,但即使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Babinski 征仍然是锥体束损害最准确、可靠的体征。谨以本文向 Babinski 这位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伟大的神经病学家致敬。


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邹漳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