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诊治策略_丁义江
2017-08-05 | 阅:  转:  |  分享 
  
剖生理。

手术一般采用截石位,置入阴道撑开器,用1∶

20万的肾上腺素盐水浸润阴道上皮,纵切口或横切

口,锐性分离皮瓣,上至盆底腹膜外,两侧暴露肛提

肌角。荷包缝合关闭Douglas陷窝。用慢吸收缝线

缝合肛提肌至中线,并加强耻骨直肠肌,并且要牵带

部分直肠肌层,加强重建直肠前壁。因产伤导致的

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需同时行括约肌成形术,如果

直肠前突伴有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则可行内括约肌部

分切断术。直肠前突伴有阴道后壁疝需将阴道后穹

隆固定至骶棘韧带上。

Ⅲ型直肠前突,或伴有直肠脱垂、膀胱脱垂、子

宫脱垂的疾病,可采用经阴道、经腹联合直肠前突修

补、盆底重建(Zacharin,1985)。打开腹腔,采取阴

道后入路,切开Douglas陷窝,行直肠悬吊、固定术

(也可采用补片固定术),用可吸收线经阴道入路缝

合肛提肌两侧边缘3~4针,经腹部打结。腹部入路

可同时处理膀胱和子宫脱垂,加固缝合Douglas陷

窝,重建盆底。

直肠前突也可采用经会阴修补的方法,优点是

术后伤口感染率低,但术中不易暴露直肠阴道隔上

端和处理Douglas陷窝。

Arnold总结4年64例直肠前突修补手术,认为

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是尿潴留,Arnold分析经直肠或

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的特点,经直肠修补更容易发

生伤口感染(3/35),而经阴道修补29例无1例感

染。令人吃惊的是,两种方法发生阴道紧缩和性功

能障碍的比率无明显差别(22%)。Arnold的回顾

性总结还发现,在随访的46例患者中,50%仍存在

不同程度便秘,但有80%患者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与手术方式无关。Arnold认为术后疗效不满意的主

要原因是术前检查无选择性,最少应包括结肠传输

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而且手术方式的选

择主要基于医生喜好。Marti通过比较阴道入路直

肠前突修补,更加青睐阴道横切口手术,并认为比纵

切口手术更少产生术后性功能障碍。

2.3吻合器在直肠前突修补手术中的应用(PPH)

Altomare采用圆形吻合器(PPH01)经会阴和直

肠联合行直肠前突修补术。电刀切开直肠阴道隔至

直肠壁薄弱处,在齿状线上5cm和8cm、9cm处分别

行荷包缝合,激发吻合器后经会阴修补两侧肛提肌,

缝合直肠阴道隔。8例经排粪造影证实的出口梗阻

性便秘患者,诊断为直肠前突伴有直肠黏膜脱垂或

会阴下降等,采用圆形吻合器(PPH01)经会阴和

直肠联合修补直肠前突。结果:术后排粪造影显示

前突和脱垂均得以纠正。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便秘

指数(chronicconstipationscore)由14.3降至5,

P<0.04。除1例会阴撕裂外无其他并发症。

Altomare的临床试验无长期随访结果,尚不足以证

实PPH技术对直肠前突修补的有效性。

2.4补片在直肠前突修补手术中的应用针对常

规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高、术中很难准确判断直肠

阴道隔缺损范围以及解剖肛提肌边缘等特点,有学

者在直肠前突修补手术中使用合成生物材料,并取

得良好结果。Watson在经会阴入路修补有症状的

直肠前突手术中使用人工补片。手术采用经会阴横

切口,在阴道内手指引导下,在内括约肌和阴道后壁

之间分离至后穹隆,将补片修剪成6cm×2.5cm大

小,置于伤口上端,不与周围组织缝合。用可吸收线

缝合肛提肌,并防止补片暴露过浅以至伤口裂开。

术后排便费力、手助排便、便不尽、阴道肿物感等症

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排粪造影对比,直肠前突深度、

范围和钡剂残留明显减轻。1/9例患者感染,抗感

染治疗缓解,无需取出补片。1例患者术后出现性

功能障碍。

遗憾的是,在Watson等的试验中,未能明确阐

述补片在直肠前突修补手术中的作用和机制,并没

有设立对照组,试验例数尚少,需要进一步多中心、

有对照的试验证实补片在直肠前突修补中的临床

意义。


¤????L
Y¥?D?í|
{

丁义江,丁曙晴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functionalconstipa-

tion,CFC)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国内发生率在4%~

6%,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达15%~20%,严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

入,中医的辨证论治越来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我们需要调整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其治疗效果。

1
¤????L
Y¥O£
±
^

1.1问诊为首,详查病因祖国医学通过望、闻、

问、切诊查患者,在CFC的辨证中应以问诊为首。

询问病史时,需分步进行。一问粪便情况:是否有便

·18·

·53·(总178)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年第35卷第3期



意、性状、间隔时间、颜色、气味、量等;二问发病情

况:起病时间,如出生后、产后、更年期或老年期发生

及病程,如何缓解;三问特殊病史:是否长期服用某

种可致便秘的药物或依赖泻药,腹部及会阴部手术

史等;四问伴随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烦躁、

失眠等全身症状,一些较为特殊的表现如排便费力,

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手助排便等常提示盆底出口

病变;五问心理社会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便秘患者

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症状,心理因素

与CFC发病有关;六问饮食及排便习惯与便秘发生

的关系。

1.2结合辨病,衷中参西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人对

便秘诊治的基础上,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CFC

发病机制的认识多有发挥。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

脾、肝、肾均有关系。肺气不足,上焦失宣;脾虚运化

失常,糟粕内停;肝郁气滞或化火伤津;肾虚气弱、血

亏津少;此外,饮食不节,动少静多,致积湿生痰,腑

气不通;久服峻下,伤津液枯。因此,CFC整个病理

过程以气虚为本,气阴(津)两伤贯穿始终,可挟湿、

热、瘀等邪实。那么,在中医辨证过程中如何利用现

代检查结果,如排粪造影、结肠造影、结肠传输试验

和肛肠动力学检测、呼氢试验等作为中医微观辨证

的依据,并结合辨病(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出口梗阻

性便秘及混合性便秘)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病机及

辨证。如排粪造影可较准确地观察气虚便秘的形态

学改变,可作为检查气虚便秘的方法之一,并能作为

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之一。排粪造影提

示的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等盆底松弛综合征所致

的便秘常多见于产后及老年女性,患者具有肛门坠

胀、便质虽软仍排出困难的特点;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患者结肠造影显示结肠袋减少或消失,结肠扩张,横

结肠下垂,乙状结肠冗长,结肠传输试验显示结肠运

输迟缓;肛肠动力学检测提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表现为感觉容量阈值和直肠最

大耐受量升高,肛管括约肌的张力和反应性降低,直

肠肛管收缩和抑制反射减弱等;呼氢试验慢性功能

性便秘虚证患者口-盲通过时间延长等,应成为中

医虚证便秘的重要微观化辨证依据。

2
¤????L
Y¥
?í
±
^

2.1治以益气养阴调气CFC患者病程长,很少表

现为实证。整个病理过程以气虚为本,气阴(津)两

伤贯穿始终,可挟湿、热、瘀等邪实。治疗时当以益

气养阴调气为本,在治则治法上包括:滋阴增液,润

肠通便;健脾助运,调和升降;清热润肠,滋养阴液;

肃肺降气,润肠通腑;益气温阳养血生津等。以气阴

两虚为主的CFC患者用人参生脉散合增液汤,或黄

芪汤(黄芪、陈皮、麻仁)加五仁(杏仁、松子仁、柏子

仁、郁李仁、桃仁)为黄芪五仁汤,随症加减:兼见气

郁者,方用解郁涤痰汤,即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

实、青皮、厚朴、芒硝、半夏、远志、菖蒲等;兼见阳虚

者,方用济川煎加味,即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

麻、枳壳、锁阳、白术等。李绥军等运用益气温阳养

血生津治疗CFC患者,认为补益法适用于大部分结

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余苏萍等运用四物汤合增液

汤加味,润肠调气,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致便秘优

于生物反馈治疗。章蓓等运用四磨汤调气助运治疗

直肠弛缓所致便秘,优于单纯补中益气或单纯润肠

通便。

2.2针药结合,协同起效针灸治疗慢性便秘也是一

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长期依赖刺激性泻剂的

CFC,可配合针灸调节脑-肠轴功能,促进肠动力,

逐步减少及撤除破坏结肠壁内神经系统功能的刺激

性泻剂。临床可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便秘的分类诊

断及结肠的神经支配来选穴及操作。常用穴位有天

枢、大横、气海、腹结(左)、大肠俞和中髎穴,分腹部

和背部两组,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20次

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要1~2疗程。偏气滞者:加太

冲、支沟,针刺泻法;偏气虚者:加肺俞、脾俞、足三

里、长强,针刺补法;偏阴血虚者:加脾俞、膈俞、照

海、三阴交,针刺补法;偏阳虚者:加肾俞、命门、关

元,用温针灸。采用针药结合治疗CFC可协同作

用,提高疗效,对于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和出口梗阻性

便秘均有效,其中对气血两虚型疗效肯定。

3ù5DZ?

中医治疗便秘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

问题:现有文献报道多为临床总结或经验介绍,缺乏

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和理论探讨,简单的近期疗效

研究较多,而关于远期疗效方面的研究较少,总结中

部分结论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复方或单味中药促

胃肠动力的研究虽显示出较好的前景,但其具体作

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除了调整胃肠运

动功能,润肠通便等作用以外,是否与调整脑-肠轴

神经激素水平有关,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有效作

用靶点和作用机制。针灸治疗CFC也具有较好的

前景,但需进一步与CFC的类型相结合,规范治疗

方案,探讨作用机制。

·19·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年第35卷第3期(总179)·53·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