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

 思明居士 2017-08-05

自古以来,日本就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甚至有不少日本人都尊徐福为祖先。关于徐福是否为日本人的祖先,我们暂且不谈,这也是那些历史和考古学家的事情。对于日本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称呼,如倭寇、鬼子等。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称呼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一、倭寇的由来

据《后汉书》记载,早在东汉初期,日本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并趁机让汉光武帝刘秀对其国王进行册封,以示正统。刘秀本不想进行册封,但觉得使者漂洋过海,来一趟不容易,就随便赐了金印紫授,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从此日本就有了一个“倭奴国”的名字,而且是汉朝的藩属国。日本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睡觉都要抱着它,生怕把金印弄丢,被大汉皇帝所责怪。

明朝时期,许多流浪的日本武士进入中国,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令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就把他们称为“倭寇”。后来,抗倭英雄戚继光,带着所向披靡的戚家军,把这些倭寇打的找不到北。

二、“日本”一名的由来

武则天时期,日本当时的国王派遣使者来到大唐,带着不少金银财宝前来朝贡。刚开始,日本使者对女皇武则天大肆恭维一番,后希望能够重新给他们国家赐个名字,觉得“倭奴国”有点不太好听。本来武则天并没有打算赐名,奈何这名使者很难缠,大有一副你不赐名我就在地上打滚的架势。

最后武则天没办法了,就不耐烦的说道:“你先下去吧,容朕好好考虑两天,然后再决定赐名之事。”看到皇帝松口了,日本使者趁热打铁,说他已经想好了一个名字,希望皇帝能够恩准。就这样,使者就把想好的“日本”一名告诉武则天,并正式圣旨赐予,这才有了日本这个名字。

三“鬼子”称呼的由来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派遣一名大臣出使日本,商谈一下国事。当时的日本相当狂妄,认为自己已经是亚洲一哥,丝毫不把清朝放在眼里。谈判结束后,在日本人的提议下,就举行了记者会。

当时的日本认为,他们不仅在军事上超过了清朝,文化上也很强,对清朝使臣极为不屑。记者会快结束的时候,一位日本高官对清朝使臣说道:“听闻大清人才济济,刚好我这有一上联,始终没人能对出绝佳的下联,不知你能否对出呢?”

话还没说完,日本高官就说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对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日本高官的意思很明显,赤裸裸地表达了对当时清朝的不屑。

清朝使臣压制住心中的怒火,立马给出了绝佳的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在场的人员无不拍手叫好,甚至包括不少日本人,令那位日本高官相当尴尬。从此以后,“鬼子”这一称呼就流行开来,至今还没有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