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们从不嫉妒“坏人”,却会嫉妒那些心目中的“好人”?

 timtxu 2017-08-06


长久以来,人们多将“嫉妒”的发生,视为一种人格或道德上的瑕疵。


所以人们多会掩饰与拒绝承认本身的“嫉妒”心理,也会避免指出他人的“嫉妒”作为。


因为在世俗的社会里,这无异于承认自己或指责他人在人格、道德上的缺陷,而这正是一种世俗上的社交忌讳。



为什么人们从不嫉妒“坏人”

来自华人原始佛教

04:05

点击收听文章语音


然而,“嫉妒”原本就不是人格与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经由普遍常见的心理与经验,交互影响与激发出的情欲冲突现象。


所以,不是诉之于道德性的启发、教化或规戒,即可予以消除的问题,也不是藉由彼此情感的交流与相互的认同,即可以彻底灭除或改变的事实,更不是人格高尚者即能避免发生的心理。


“嫉妒”几乎是无所不在地发生在人群之间,不论是亲子、夫妻、兄弟姊妹、师生、朋友、亲密的情人,或是信念上的同志,以及任何男女老少之间,都有产生“嫉妒”的可能,即使是善人与善人、宗教师与宗教师之间,也不例外。


因此,在人格高尚者、善人、教育家、宗教师、亲人及挚友之间,“嫉妒”可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但却是说不出口的内在问题。


这是因为——人们所嫉妒的对象,往往是相当熟悉与亲近的人,或者是具有更胜于自己的人格、善绩、智慧与成就的人。


最重要的是,人们即使知道内心怀抱“嫉妒”的心绪,也难以自我克制与息止“嫉妒”的发生。



多数的人会因为无法解除嫉妒的煎熬,难以坦然地承认——在嫉妒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欲望与骄慢所交织而成的“自我期许”,而拒绝承认自己确实妒忌着别人。


不仅如此,甚至会更进一步将嫉妒引发的对立、忿怨、攻讦、破坏的心绪及行为,予以合理化或神圣化。


而这些表现在冷静的旁人看来,就是在“嫉妒”的情欲冲突中,陷于“狂迷”的处境。


“嫉妒”不仅是人们常发生的心理与经验,也是关涉最广的情欲心理,并且是人会掩饰与拒绝承认的事实,同时也是最难消除与排解的情欲纠缠。


若要息止“嫉妒”的发生及逼迫,只有经由当事者对本身“嫉妒”心理的充分自觉,并且确实地远离“嫉妒”的发生因素,才有可能达至。



欲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详情,请至中道僧团官网www.arahant.org.cn,查阅《正法之光》第六、第七、第十一期,随佛禅师著作《嫉妒的觉知与止息》之连载内容。


本文节选自《正法之光》第六期 第四、第五页



SHARE

如果您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