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分析之缠论的汇总和一些补充

 yh18 2017-08-06

前面已经介绍了《缠论》的大部分内容,留言中有人说《缠论》是骗子,这一点我不反对也不支持。的确,缠论并不能脱离道氏理论和波浪理而独立存在的,缠中说禅说自己的理论是全新的,这是不恰当的。但是不可否认的,《缠论》与道氏理论和波浪理论相比是有新的值得借鉴的东西的。从事实上来看,《缠论》确有一大批信仰者,也有不少的反对者,而这是技术分析理论的本性,因为它不能完全以量化的方式来确定,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投资者自己做决策,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理论的理解总是有很大的偏差。

我想要强调的是,理论所提供的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市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众多大师的著作中,方法都是市场生存的三大因素(方法、资金管理、心态)中最次要的一个。大家在学习技术分析理论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具体的细节(有的所谓专家对某些细节的阐述可能会残暴的仔细,其实没有必要),我们要学习的是作者理解市场的方式,比方说,如何看待市场走势,如何分类,如何用技术理论的细节来捕捉市场情绪。又比方说,缠论中对笔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定义(至少5个没有包含关系的K线),但是这个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走势是否构成了一定级别上,价格对当前市场的回撤或者反弹。

我又想起了一位统计学大师的名言“所有的模型都是错误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是有用的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对缠论来说,也是如此,虽然《缠论》并不是完美预测市场的工具,但是它对我们的投资是有帮助的。本文将再次总结一下缠论的一些重点内容,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1缠论的汇总

缠论主要分为形态学和动力学两个部分,链接这两个部分是是买卖点,而确保现实操作的是级别问题。

A 形态学

形态学主要描述了分型、笔、线段、中枢以及走势类型。其中对走势类型的分类最为基础。我们在任何市场中,首先要明白趋势,也就是如何看待市场的问题。《缠论》将走势分为上涨、下跌和盘整,那么当前的走势是属于哪种类型?我们要参与哪一种类型?未来的走势变化可能有哪些方向?针对这些可能的变化,我们的应对方案是什么?这些都是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至于分型、笔、线段、中枢都是我们识别与划分走势的工具而已。在之前的内容中,我已提到《缠论》的贡献一部分在于将走势简单化,并提供了一种划分级别的工具。比方说在日线级别的上涨中出现了下跌,这种下跌是否构成了一个日线级别的调整有时候很难分辨,但是用笔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将这种级别分开,如果这种下跌形成了日线一笔,那么这种下跌就是日线级别的调整。

中枢的概念也比较地突出,它主要是反映了投资者在这段过程中的纠结,反复的心理变化,将波浪理论中的锯齿形调整、平台形调整、三角形调整、联合形调整、道氏理论中的各种形态都归为中枢。在绝大多数的走势中,都会出现次级别的中枢,其原理就是人心理的变化,有人想要抄底,有人想要逃跑。至此来看,仿佛《缠论》并没有作出多大贡献,但是缠论给出了围绕着中枢的操作策略与方法,同时将这种中枢独立成一种与上升或下跌趋势不同的状态,为我们认识市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路。

B 动力学

《缠论》动力学中主要是依据背驰来进行判断的,其原理不外乎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哲学思想。我们在学习缠论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学到它的思想。比方来说,背驰就一定会形成顶部或者底部么?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那么股市就太简单了,如果一种工具可以简单到任何人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的程度,这种工具必然就失去了其价值。

为何禅师认为大多数的走势都要至少包含一个中枢?因为中枢反映了人们心理状况,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中枢的必然出现。比如说,一段下跌走势开始的时候100%的人觉得市场会下跌,那么市场就会直接跌停,如果80%的人认为市场会下跌,那么市场会快速下跌,如果市场中60%的人觉得市场会下跌,这种下跌可能会发生反弹。正是这种市场情绪的变化导致了中枢的必然出现,如果没有出现,那只能说明市场走势还没有结束。

我们假设市场当前的价格是30RMB,但其价值为10RMB,精明的投资者开始卖出,市场开始形成下跌,等价格下跌到20RMB左右的时候,部分人觉得当前的价格离最高点30已经有了较大的跌幅,且技术派会有某些理论来支撑这种抄底的想法。同时,继续看跌的人希望借此机会出货,所以也不会打压,只有当价格反弹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奋力打压,一旦接近底部价格的时候,为了吸引买盘,又会减少卖盘,甚至会故意拉升,这样就会形成又一波上涨,这样的过程就是中枢形成的过程。但是如果趋势最终是向下的,这种中枢是维持不了的。

C 买卖点

买卖点是《缠论》中最受欢迎的部分,从以往的阅读记录中就可以看出。投资者的心理就是这样奇怪,他们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自己不愿意付出任何东西(很多人愿意分享盈利,但是却往往找错了人)。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人就是趋利避害,希望尽可能简单的获取收益,这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很多人用错了地方。

买卖点的把握的内容虽然比较的明了,但是准确把握买卖点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地,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变化。具体的内容这里不再复述,但是需要注意《缠论》中提到的决策系统的独立性与可靠性。如果我们用三个类似的指标来进行决策,效果必然是不好的,如果我们用三个或者四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来决策,例如形态、动能、基本分析,那么可靠性将会有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对买卖点以及止损的把握要有纪律性,要克服自身的恐惧与贪婪心理。《缠论》中说的好:上涨的时候不想卖出是因为贪婪,下跌的时候不敢买入是因为恐惧。

D 级别

级别是缠论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在对上面三点有了比较好的把握之后,横在你的面前就是要把握级别问题了。比方说在上涨趋势中出现了一波小幅下跌,这种小幅下跌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决定了我们的买卖决策。想必大家对级别的重要性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了,我这里就不再废话了。

关键在于如何判断级别?级别又称为“周期”,周期是针对时间而言的,一般而言,级别也是按照时间来分类的,如日线、周线、月线等。谈到级别,首先要明确级别的限定性,也就是说一个级别的上涨或下跌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延续下去;其次我们要知道级别的联动性,大级别是由小级别构成的,小级别是可以转换成大级别的。但是由于级别是动态的,所以很多时候后面的走势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很难判断这是什么级别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应对方案。

比如说,现在是一波上涨趋势,出现了一个小级别的调整,那么我们首先要看调整的幅度,与上一个小级别调整的幅度相比,是属于什么级别的,此时我们还无法判断。按照《缠论》的方法来看,只有出现了中枢之后,我们才可能判断级别,假如第一个中枢出现之前的幅度很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一个大级别调整的开始,假如第一个中枢出现之前的幅度有限,那么我们还需要观察。其次还得关注时间的问题,如果持续时间很长,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形成了大级别的调整。除此之外,如何判断级别包含了很多综合知识,比方说支撑与阻挡、趋势线等等。

最重要的是你的判断有可能是错的,要注意止损,在买入之前就要明确盈亏比是否划算,如果不划算,宁愿不要介入。

2一些有益的补充

之前的《缠论》系列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没有提到,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些有益的修补。

A 类2买

类2买又称为“类似的第二买点”,因为其和第二买点有些相似,但是不同的是二买通常是一买后的大级别回调的第一个低点,而类2买是与第一个低点相近的一个买点。为何要谈到这个买点,因为很多时候,第一个低点的高度较高,在空间上没有完成对前面走势的调整,进而会演化成中枢或者是其他的形态,因而会出现这种类2买。

技术分析之缠论的汇总和一些补充

类2买在实践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需要引起注意。需要注意的是,在类2买点出现之前的那一个反弹高点要在前期高点附近停止,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合适。

B 心态的问题

在应用《缠论》的时候一定要平和心态,宁愿因为遵循规则而损失,也不要因为没有遵循规则而获利。这种不属于你系统内的利润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它会助长你偏离系统的动力。

C 关于《缠论》的对待问题

我们在对待任何一种理论的时候,既不要把它供在天上,也不要踩在地下,因为供在天上你就无法够得到,踩在地下你就看不起,不论是何种情况,对于交易而言都是百害而无利的。

小结

本文是《缠论》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主要包括对前文的汇总以及一些补充。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足够的篇幅来阐述,也没有必要去阐述。不管是《K线》系列,还是《道氏理论》系列,我的目的不过是引导大家学习,并点出其中关键的部分,加速大家的学习过程,至于细节部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揣摩或者与我交流,又或者观看我的相关视频内容。

至此,技术分析的理论部分已经介绍完了,当然还有江恩理论等,首先是因为我对其他理论的掌握不如道氏、波浪和缠论,其次是因为已经介绍的理论已经有足够的代表性,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私下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将会介绍指标的相关知识,其中会选取一些常用的指标进行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