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瑞铁腕整治贪腐,官场人称“海阎王”

 杂货店伙计 2017-08-06

  海瑞一生有两个外号,一个是“海笔架”,一个是“海阎王”。这两个外号都是他官场上的同僚赠送给他的,而每个外号的背后,都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至于“海笔架”这个外号的来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讲述过——是因为在上级官员在莅临检查工作时,其他官员齐声下跪,而只有海瑞一人笔挺着身子鹤立鸡群,给人一种笔架的感觉。

  而海瑞不下跪的理由也很简单——此处是学堂,是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不应该下跪(当时海瑞刚刚踏入仕途,是一个偏远县城的县教育局局长)。也就是说,海瑞从踏进官场那天起,就是一个耿直男,不懂得变通和官场的人情世故。

  而他“海阎王”的来历,则更加有意思。

  之后,海瑞做过几年县令。在此期间,海瑞整治过自己所在浙江地区一把手的大公子——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整治过前来视察工作的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一把手——都御史。作为一个县令,海瑞竟有如此大的魄力,这在当时的官场上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于是,海瑞很快就名满浙江和京城。

  当然,在这之后,海瑞也因此而让人穿过小鞋——被都御史回去后整治过。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之后,海瑞就走上了更高的仕途,而且还做出过一件更加出格的事情——抬着棺材去劝谏嘉靖皇帝,差点儿让自己死在监狱里。

  隆庆年间,海瑞也进入了都察院,而且还是不错的职位——右佥都御史,在都察院位列第三,可谓是位高权重。当时,明朝也有巡视制度,而海瑞还有幸当上了巡视组的组长,负责巡视应天地区的十个知府。

  明朝中期晚期的官场,可谓是一篇乌烟瘴气,当官的几乎是没有不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当时的官场对海瑞的为人和个人壮举都非常清楚——一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难道还会把知府和县令放在眼里吗?于是,还没等海瑞到达应天地区,当地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景象——曾经搞过腐败行为的官吏们,连官职都不要了,纷纷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一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这还不算完,更加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当一些先前凭借着自己的权势欺压过百姓的地方士绅,在听说海瑞即将到来的消息后,纷纷把自己家的大红门,用墨汁染成了黑色,以期躲过海瑞的法眼(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如果仅仅是地方官员和士绅害怕海瑞也就罢了,没想到的是,竟然连平日里在地方上逍遥惯了的太监(明朝皇家有驻外太监,负责监督地方,比如监督江南织造和地方部队),在听说海瑞到来的消息后,也老实了很多(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由此可见,海瑞“海阎王”这个外号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厉害。贪官污吏们稍有不慎,丢官罢职是小事儿,丢掉小命也是有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