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东工作回忆

 YIFU_APS 2017-08-06

  鲍文祥:男,1955年进藏,曾任西藏自治区外贸局樟木口岸聂拉木外贸分局副局长、自治区外贸局副处长。1980年返沪,曾任上海市申实出口公司董事,高级国际商务师。

  口述:鲍文祥

  亚东,祖国西藏边境地区的南大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第三高峰——卓木拉里雪山的南麓,像一只口袋在雪山东南侧的世界高城帕里的南面。从海拔4300米的高度直垂下至2000米左右,是一个狭长的高山峡谷,气候温暖,树木茂密。它东邻不丹,西近尼泊尔的西北部。全区以下司马镇为中心,划分为上亚东和下亚东,峡谷的底部是亚东河,直泻境外。它是西藏通往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的重要通商口岸,主要通道有下亚东的乃堆拉山口和则里拉山口。1952年,为解决进驻西藏部队的粮食供应,就是通过外交途径,从内陆经海上绕道印度的加尔各答,再运到岗托,由乃堆拉山口运进3000吨大米,随后转运西藏各地。当地居民一般以经商、驮运业为主,其次从事农牧林副业。大部分居民都通晓邻国边境居民的方言。群众较勤劳朴实,聪明能干,文化水平较西藏的其他地区要高,思想也比较开放。

  根据《十七条协议》精神,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9月决定在西藏拉萨成立“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外事帮办办公室”,接管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外交局,并负责处理西藏的一切涉外事务,1956年4月改为西藏外事处。

  我是1955年3月接中央外交部的调令,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赴西藏外事帮办办公室工作的。我们于3月初从北京出发,经武汉乘船到重庆,再换乘刚修通的成渝铁路到达成都。在成都稍事休息了几天,作了一些进藏的防寒准备工作,随后由十八军驻成都办事处为我们派了一辆美式中吉普送我们进藏。那时川藏公路初通,道路崎岖不平,刚够一辆卡车通行,遇到对面来车,就得小心翼翼地错车。我们从成都到拉萨,大约花了15—20天左右,沿途经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几座名山名峰,一路上风光诱人,但我们都无心观赏。因一路颠簸,高山反应或遇风雪交加,弄得头痛脑涨,呼吸困难,吃饭无味,夜不入眠,走路也飘飘然。在折多山我们还一生中第一次遇到难忘的强烈地震,在雀儿山又遇到了大雪封山,见到了从未见过的鹅毛大雪。我们在山顶附近的修路工地上待了约两天,目睹广大进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藏族群众为保证公路畅通而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英勇牺牲的壮举。过了雀儿山又时常遇到流沙、雪崩、塌方等惊险场面,所以我们只想早日平安到达拉萨。

  抵达拉萨那天,正好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拉萨市民和进藏解放军及其干部正在欢度林卡节,热闹非凡。在拉萨休整了几天,学习了有关政策和接受了外事帮办的指示,那两位同志调江孜外事分处工作,我被分配到亚东外事分处工作。于是我们三人又很快启程前往江孜、亚东。因沿途公路还未修通,我们是随骡帮,骑骡马一路翻山越岭。由于从未骑过骡马,很不习惯,没几天屁股和小腿就起了血泡,又不适应高山忽晴、忽雨、忽风、忽冷、忽热变化无常的天气,夜晚与骡帮一起住牛毛帐篷、喝酥油茶抓糌粑(生平初次尝吃这种食物)。开始很难下咽,有时吃了还呕吐,一路确实辛苦。六七天后到达江孜时,留下了他们两人,我独自一人随骡帮继续前往亚东。在过雅鲁藏布江时,因江上没有大桥,货物和人分批乘西藏当地的牛皮筏子过江,骡马则自行泅水过江。过江时基本上是随水漂流,既好奇又惊险,胆小的就感到害怕。整个骡队人员、货物,花了大半天才过江完毕。从江孜到亚东,我们就可看到过去英、印在沿途竖立的铁制电线杆和电话线。这种电线杆的底部口径约有15厘米左右,高约三四米。到了晚上就不用在野外露天住牛毛帐篷了,而是宿泊在印度当局移交给我国的驿站。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感到这些驿站的设施还是不错的。每个驿站都具有英国式风味,除二三间卧室外,尚有一间备有英式壁炉的客厅,有厨房、卫生间(里有搪瓷浴盆,可供洗澡)。另外,还有马棚等等。各驿站内还设有电话机和信箱,住宿人员可以向江孜—亚东沿途各驿站打电话或寄信。这时各驿站已由中方接管,故继续留下的各驿站管理人员(康涅),对我们都热情接待。到达帕里那天,我们发现就在喜马拉雅山脉第三高峰卓木拉里雪山的山脚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雪山的壮丽景观,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人感到浑身无力、发冷,呼吸困难,走路摇晃。由于头痛头晕,一夜未眠。次日清晨,我们继续上路,很快翻过山口,进入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峡谷。海拔一路下降。不久,峡谷两边山坡出现了高山杜鹃花,逐渐还有高山松柏树木,人也开始感到舒服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