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唐诗、宋词是我们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我们牙牙学语之时,父母会拿出些朗朗上口的唐诗给我们背,上学后接触宋词,又会被它的柔软所打动,那你是否知道唐朝三大诗人中的两位都在词的早期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呢? 词最初始于民间,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歌词,那个时候没有定式,多在坊间酒巷里传唱,比如敦煌曲子词。 ▲ 画 | 岑新伟 凤归云·闺怨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 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 月下愁听砧杵起,寒雁南行。 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 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 倚牅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 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那个时候作为词的雏形,它们并没有得到什么关注,也不谈有什么地位,在唐的时候被叫做“诗余”,也就是写诗的闲暇时候干的事情,可见多么不受重视。词要想得到后来的发展,势必需要一些得到一些文人的青睐,而李白,就是第一个拿起笔写词的超级大咖。 说起李白,大家首先要想到的便是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是许多人不会知道,许多诗人并不会像他一样古体诗、近体诗都爱写,七绝、五绝都擅长,但也正是这样一个自由驰骋于文坛的李白,写当时不被看中的“诗余”,才不会让人奇怪吧。 ▲ 画 | 杨列章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得到了后人的很高评价,被评为“百代词曲之祖”。而除了这首非常典型的“词”之外,还存在着像“秋风词”这样的非典型的“词”。说它非典型是因为,它常被定作是一首“三五七言诗”,虽然带着诗的外表,但是其句式参差、音节婉转、意境缠绵,都和后来的词有着道不明的关系。 词这种体裁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渡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秋风词这样模糊了边界的作品,但想想这种亦诗亦词的身份,也含着股浪漫的意味。 若是以后有人谈起宋词的起源,你可以弹唱一曲秋风词给他,然后告诉他,这歌词里,就有词发芽的声音。 ▲ 《梅庵琴谱》 该曲载于《梅庵琴谱》(清)之中,后面接了一小段说明: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按散相应之处甚多,初学入门,颇易于领会。而熟弹之后,亦不以短小而忽之。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 ▲ 龚一老师演奏秋风词 ▲ 李祥霆老师讲解秋风词 ▲ 戴晓莲老师讲解秋风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