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学生对课前准备重要性的认识 课前准备混乱会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也影响教师对班级的评价。而教师的差评,对班主任和全班学生都是一种打击和伤害。 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下列两种情况下的课前纪律最混乱:一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课堂,如音乐、美术、社会,等等,因为不是考试科目,学生不重视,甚至很多人把这些课当成自习课,写作业、看书甚至睡觉。教师看到学生的这种状态,也多少有些泄气,自己也就不重视了。二是脾气较好、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脾气摸得很透,他们总是先突破防御最薄弱的地方。 鉴于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向学生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1)课前准备相当于运动员上场比赛前的热身活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如何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听课效率呢? (2)当老师走进一个非常混乱的教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以这样的情绪开始一节课的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吗?教师教学受影响,谁的损失最大? (3)混乱的课前准备会让我们班令人厌烦,会得到老师的差评。别人会说我们班浮躁、班风学风不好,诸如此类。大家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吗?我们都有集体荣誉感,班级就像我们的家,谁希望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家不好呢? (4)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从打预备铃开始的,而不是等到科任教师发话才开始的。预备铃响,对同学们来说,就不再是自由时间了,不能够利用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处理与本节课无关的事务。 2.课前准备的要求可以简化为“一硬一软”两个方面。“硬”,是指硬件上的保证:黑板必须擦干净,讲台保证清洁整齐,(根据学科要求)电脑或者投影等设备准备就绪,等等;“软”,就是“软件”,指学生的状态,要定心,要进入状态。 3.指导学生怎么做。 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时间,下课后迅速处理个人事务,不要等到打预备铃才想起要做什么。注意力要集中,把课前准备当作大事来对待。 二、课前准备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我们还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则解决课前混乱问题。 1.安排最有力的班干部担任所谓“副科”课代表,增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力量。 2.将“课前准备”作为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强化管理,养成习惯,巩固成果。 3.建立检查督促制度。 (1)设计《课前准备班委上岗情况记录》(表1),由班级纪检委员记录。 表1 课前准备班委上岗情况记录表 日期 星期 1 2 3 4 5 6 7 8 科 目 课 代 表 值周班委 注:数字为上课节次 纪检委员的职责是监督课代表和值周班委在预备铃响后是否上岗。正常上岗执勤的打勾即可,不上岗的记下名字。 记录原则:先提醒,提醒无效或者需要反复提醒,才做记录。尽量不记录,因为记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督促。如果督促有效,最后大家养成习惯,这项记录就可以取消了。 在重点管理期间,要求纪检委员每天给班主任查看记录,班主任发现问题立即找责任人谈话。 (2)设计《课前准备情况记录表》(表2),由值周班委记录。 表2 课前准备情况记录表 节次 科目 迟到 走动 喧哗 其他违纪 1 2 3 … 要求值周班委把问题比较大的学生姓名记在表格相应位置,记录原则同上:先提醒,提醒无效再记录,尽量少记或不记,只要达到管理效果即可。重点管理期间,班主任每天查看记录,及时解决问题。 发现学生问题后,要先进行教育,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处罚学生。处罚作为一种必要的管理手段,能少用尽量少用。 4.班主任、值周班委、教学助理全部采用“走动式管理”。 一些班委喜欢在自己的座位上“管理”。比如,发现教室里比较嘈杂,只是在座位上泛泛地喊一声“安静”,没有具体内容,没有具体对象,管理效果较差。如果班委站起来,在教室里巡视,到有问题的学生旁边提醒,效果会好得多。 借鉴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思与瓦特门提出的“走动管理”的概念,我规定:打预备铃后,所有执勤人员(值周班委、教学助理)必须进行走动式管理,完成执勤任务。其中,值周班委要拿着《课前准备情况记录表》和笔在班里巡视,一边观察一边提醒。班主任也要在有空的时候,多去教室走走看看,和学生聊聊,不要整天待在办公室里。 这里要强调,班主任实施走动式管理,不仅仅是从管理效果出发。班主任在办公室里坐久了,身体也会疲劳,经常走动走动,既可以融洽和学生的感情,帮助班委做好管理,也可以了解最新情况,还可以锻炼身体,可谓一举数得。 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新一班课前准备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状态,受到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 责任编辑:魏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