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号就是立秋时节了。立秋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天气开始由热转凉,暑去秋来,梧桐叶开始飘落,因此有“落叶知秋”的说法。在宋朝时立秋这天,太监将盆栽的梧桐搬到殿里,高呼一声“秋来了”,梧桐叶应声落下两片,以此应景。 不同的时节变化,人体养生要侧重的方面也不同,那么在立秋时节之后,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一、防伏工作仍需要 虽然是立秋,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依旧是高温。真正的秋季是当地气温连续5天平均气温都保持在22度以下,才算是真正入秋。因此虽然节气上已经立秋,但是“秋伏”依旧会闷热。我们通常将立秋后气温仍不降的现象叫“秋老虎”。此时多温热少雨,气候干燥,邪燥伤阴——即主要损害人体津液,症状多为皮肤干燥、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干咳少痰、舌红少津、毛发干枯等,因此清热解暑类的食物还不能在餐桌上撤退。 此时天气多为白天干燥高温,早晚夜间比较凉爽,因此在白天外出时仍需做好防晒工作,夜晚变凉时需及时增衣,以防感冒。 二、饮食养生不可少 立秋之时的饮食应以清燥滋阴、止渴安神为主,秋季进补应选择“防燥不腻”的平补食材。秋季肺当令,《金匮要略》中有“秋不食肺”一说,肺气太旺会克肝木,因此秋季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增酸: 柚子 柚子味酸性寒,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能够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柚子中含有丰富的维C及类胰岛素成分,能够降血脂、降血糖、美容养颜,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好处。而且柚子能够化痰止咳,清肺热,特别适合立秋时节食用。 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补血气、生津液、止咳除烦、通利小便等功效,经常吃葡萄对神经衰弱、易疲劳者有很多好处。但是葡萄糖分高,不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腹泻、脾胃虚寒者也要少吃才好。 此外,常食苹果、柠檬、杨桃、山楂等水果也能起到较好的增酸作用。 2、滋阴润燥: 立秋之后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 山药百合大枣粥 山药具有益肺止咳、健脾益胃、滋肾益精、助消化等作用;百合能够养心安神、滋阴润肺、补益五脏;大枣的功效想必大家都是清楚的,能够补气养血、延缓衰老、美容养颜。因此在立秋之时多吃山药百合大枣粥,不仅能够顺应时节变化,还能调养气息,令人气色超众。但此粥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切记。 银耳莲子羹 非常受女性喜爱的食品,不仅羹浓味美,口感爽滑,还能够润肺养胃,美容养颜,特别适合口鼻喉有炎症的人群。 此外,梨、芝麻、蜂蜜、鸭蛋、豆浆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3、贴秋膘 在“酷夏”之后,人体各项机能逐渐恢复,胃口似乎也比夏季要好,因此许多地方有“贴秋膘”的习俗。其实是为身体储蓄能力,应对秋冬。 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维生素B能够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在立秋后可以选择豆类、糙米、牛奶、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来“贴秋膘”。 面食营养全面 立秋后可多食用面食,比如水饺、苗条、烙饼类,尤其是烙饼,因为制作过程中不过水,因此保留的可溶性矿物质与维生素成分更高,营养更全面。推荐大家食用烙饼卷杂菜这一食品,更能健康贴秋膘哦! 三、立秋运动不能缺 立秋之后早晚凉爽,此时最适合户外运动。每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运动方式,比如跑步、慢走等。需要注意如果在夜间跑步,需要进行有氧慢跑,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缺氧,尤其是老年人。最好在专用跑道上运动,避免地面太硬造成骨骼、肌肉损伤。 此外,也可以在秋高气爽的适合选择爬山这一运动。爬山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有明显好处,而且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加,山体随着高度增加温度也在降低,此时爬山能够增强人体温差调试的功能,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起居作息要调整 立秋之后逐渐天高气爽,昼短夜长的趋势开始逐渐显示,此时人们应该顺应时节变化,早睡早起。早睡能顺应收敛阳气,早起能舒展肺气。而且即使立秋之后,也有一段温热时候,因此不必过早穿上厚重衣物,避免人体对气温的感知调节能力。 五、宁神安心需调节 秋季多给人以肃杀萧瑟之感,古人就有“悲秋伤春”之感想。在立秋之后要注意情绪调节,不悲不躁、神志安宁,即使遇到悲伤愤郁之事也要学会主动排解。不同情绪看待环境,所得的感悟自然是不同的,我们最好学学使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