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

 激扬文字 2017-08-06


传闻中的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 地震云 ' 发展史

相信诡异的云就是地震的先兆,这个思路在古今中外由来已久。

1624 年,明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摘录西欧古籍,写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给太宰李崧毓。其中第八章 ' 震之预兆 ' 里,预兆五就是 ' 地震云 ':' 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在中国很多关于地震的古代记载中,也都强调之前有怪异的云雾。比如:

1680 年 9 月 9 日云南楚雄 6.5 级地震前 ' 自西北起,黑雾弥天 ';

1815 年 10 月 23 日山西平陆 6.7 级地震前 ' 西南天大赤……夜有彤云 ';

1935 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 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

1936 年甘肃天水:' 是日天空布满积云,下午一时许聚起大地震 ';

1941 年 5 月 5 日黑龙江绥化 6 级地震前:' 伪县府庶务科长看见,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烟云的三系,其间带有黄色而明亮 ';……

' 地震云 ' 在民间始终存在,但它后来作为一种 ' 学说 ' 被发扬光大,日本市长键田忠三郎功不可没。

键田忠三郎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需要强调的是,他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

键田忠三郎(图片来自他本人写的《地震云》一书)

从上世纪 40 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 ' 地震云学说 '。他说 ' 昭和 23 年 6 月 26 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 160 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

(注:1948 年 6 月 28 日下午 5 点 14 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带发生 7.3 级大地震,死亡 3895 人,福井市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福井大地震后的一片废墟(图片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还说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前两天,日本九州也出现了 ' 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 ' 地震云。

' 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 ' 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 30 多年,自称在 1948 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 7 级以上地震,在 1979 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

80 年代,他与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吕大炯,合写《地震云》一书,1981 年在中国出版。

上世纪 80 年代,是 ' 地震云 ' 在中国的黄金期。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某疯狂年代,科学界百废待兴;而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留给中国人的恐惧和悲痛又太深,举国上下都如饥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种预报地震的方式。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 地震云学说 ' 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中国科学界。吕大炯曾于 1981 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 1982 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

而民间的热情更加高涨,日本成立了 ' 地震预知俱乐部 ',中国也成立了 ' 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

但是,' 地震云学说 ' 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 '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地震云学说 ' 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

但 ' 地震云 ' 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而一些民间 ' 地震云专家 ' 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什么是 ' 地震云 '?

80 年代,一些发表的 ' 地震云研究 ' 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并且附上了照片。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这些 ' 地震云 ',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比如 ' 条带状地震云 ',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 ' 条带状地震云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 年)

再比如 ' 辐射状地震云 ',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 ' 辐射状地震云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 年)

再再比如 ' 干涉条纹状地震云 ',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当年拍摄的 ' 干涉条纹状地震云 '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 年)

如果说 80 年代的 ' 地震云研究 ',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 ' 地震云 ' 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在如今,当 ' 地震云 ' 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现在的民间 ' 地震云专家 ' 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他们把一切 ' 怪异 ' 的云都指为地震云,而 ' 怪异 ' 是一个主观词,到底什么样是怪异什么样是不怪异?完全没有客观标准。

比如 2016 年 2 月 17 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江西婺源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2010 年 1 月 7 日潍坊,也说有地震云,这还是波状层积云。

潍坊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 7 月 28 日,长春刷爆朋友圈的 ' 地震云 ',其实是透光高积云。

长春透光高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 ' 地震云照片 ',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如果你经常抬头看云的话)。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俗称 ' 飞机拉线 '),也被指为 ' 地震云 ',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航迹云(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形形色色的 ' 地震云 ',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 ' 怪异 ' 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 ' 天有异象 ' 了。

' 地震云 ' 的高命中率

当然,' 地震云专家 ' 能长盛不衰,也不是浪得虚名,人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 ' 证据 ',这就是 ' 高命中率 '。

比如,他们说:

中国 512 汶川大地震的前 3 天,在山东临沂出现 ' 绳纹状的地震云 ';

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 ' 地震云 ';

2008 年 6 月 1 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 ' 地震云 ';

……

512 汶川大地震(图片来自网络)

说上三五个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觉得是呀是呀,这么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没法全不信了。

那么,为什么能多次命中呢?

其实说破了也没什么稀奇。

我潜心围观过网上几位知名 ' 地震云专家 ',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 ' 怪异 ' 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 ' 命中 '!

' 专家 ' 眼中的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这精度也太粗犷了吧,简直是霸王条款,想不命中也难啊。

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 ' 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 ',这准确率也能分分钟飙到 100%,想降都难。还有不少 ' 地震云专家 ' 的粉丝吹捧说 ' 比天气预报准 ' ——真是令天气预报员们男默女泪。

有人说,地震能跟下雨比吗?下雨是常事,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啊!

你看,很多人总以为地震很罕见,能 ' 命中 ' 几次就是神算子了。其实这是个误区,事实上地震每天都发生。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 500 多万次地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 5 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 1000 次,差不多每天都得发生两三次。

换句话说,任何人,随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随口说句 ' 今天全球会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他都稳赢不输。更何况 ' 地震云专家 ' 还把时间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呢。

真的,' 地震云专家 ' 自称 ' 多次命中 ',这都属于谦虚了,其实他们是 ' 每次命中 ',逢测必中。

地震云的 ' 理论依据 '

' 地震云专家 ' 们还提出了一些 ' 理论依据 ',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 ' 科学性 '。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 ' 孕震期 ',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 ' 地热 '' 波动 '' 振荡 '' 次声波 '' 电磁辐射 '' 高能水汽 '' 带电粒子 ' …等形式,从 ' 断裂缝泄射出地表 '' 上逸到空中 ',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

这些专业词汇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

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呢?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这些质疑已经被反复提出过多次,然而 ' 地震云专家 ' 们永远视而不见。

心理聚焦效应

' 地震云理论 ' 能在民间收获信任,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 ' 罕见和异常 ' 的。其实这些 ' 罕见和异常 ' 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 ' 心理聚焦效应 '。那些看似怪异的 ' 地震云 ',也是这个道理。

看似怪异的 ' 地震云 '(图片来自网络)

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这些其实都是很普通和常见的云,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现。但当它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之前,就会被人赋予特殊的 ' 天兆 ' 含义。

在地震这样恐怖又突然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太过于渺小和无力,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来预先判断地震的出现,能让人们有机会逃脱厄运。

正是由于满足了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 地震云理论 ' 永远都会有追随者。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