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软实力做教务咨询的新来的姐姐们,偶尔会跟我反馈一个她们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书《大学生的坟》《异类》,不同的读者反馈却不一样?有的说,相见恨晚;有的说,读了没感觉;还有的说,太犀利了,不敢看。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他们几个白眼表情,鄙视一番他们的思辨力。 首先,我会问姐姐们一个问题:你喂过羊吗?它会吃肉吗?你给它一块肉吃,它肯定不会吃,你可以去试一试。就算你用青草包着肉骗过它的眼睛塞进它的嘴巴,最终它还是会难受地吐出来。 是这块肉不好吃吗? 非也! 怪就怪它是一只吃草的羊,它就不应该吃那块肉。 同理,同样一本书,不论是《红楼梦》,还是黑格尔的《哲学全书》,或者我的拙著《大学生的坟》,有人说好看,有人说不好看,有什么奇怪的呢? 同样一道菜,上海说好吃,湖南人说不好吃,有什么奇怪的呢? 你们为什么怀疑的是书,而不是读书的这个人呢?思辨力哪去了? 我也不是说我的书就很好看,它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它的人,就觉得特别好看。 其次,要解释这个现象,你还要知道:用心看和用眼睛看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看书,是用心看的。 比如昨天一位微信名为“走在前面”的读者给我留言:感谢您写的书让我认识到我以前拥有过的优秀品质,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是用了心去看你写的两本书,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价值在哪方面。“ 昨天还有为名为“卢佳“的网友留言:六哥,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上上个星期经同学介绍,知道了《坟》和《异类》还有你和软实力,用心地看了书之后,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挺努力挺上进挺有目标的,但现实并非真的如此,看了书才发现我的路并没有走对、方向也错了。真是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我对他们的这些感言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我对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用心“这两个字特别有感觉。更让我有感觉的是,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认清了自己。(还有很多人迷茫至死都在抱怨找不到认清自己的办法)。 这个世界,看书、做事,是需要用心的。你不用心,就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学不到。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在公司贴发票的财务实习生,抱怨说每天都是干些无聊的贴发票活。但主管跟她说:你通过贴发票,知道公司的营业额来自那些方面吗?大客户是哪些吗?财务支出的主要方面在哪吗?——这个实习生愕然了,因为她从来就没用心做过这件事,所以她什么都没学到。 软实力的思维课、沟通表达课、情商课,我都教了五六年了,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但凡用心的学生,改变得都非常快。但凡那些坐在下面心都没摆正的学生,一般提升的比较慢。都上课了,他们心态都是歪的“这是校外课,不必认真参与”。在这种不良心态的暗示下,就会什么都学不到。——更何况,“校外的知识”就一定比“校内的”不重要么? 听讲座也是一样,我读书时也跟别人去听过很多讲座,基本上每场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我同行的同学却说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他们要不就是抱怨主讲人普通话不标准、要么就是抱怨主讲人太年轻了、还有就是看不惯主讲人的自恋个性。——我明白他们屁都学不到的原因,因为他们一开始,心就歪了。你把一个歪了嘴的心,对着一个知识的流入口,怎么接受得到知识呢? 这个社会,总是有很多人,在接触你之前,就已经带上有色眼镜了,所以他们看什么东西都觉得不正。因为他们的心就没正过。 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交往,万事莫过于修心。心歪了,看世界都是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