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界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黄金搭档”,比如冯小刚和葛优、张艺谋和巩俐、周星驰和吴孟达、黄渤和徐峥等等。这些黄金搭档强强联手,成为了口碑和票房的保障。 这些搭档必然是在多次合作中培养出了默契,一起合作总能产生1+1>2的效果。那么一鱼就很好奇啦,是不是跟曾经多次合作过的演员再次合作,就一定能让电影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Narayan和Kadiyali 基于好莱坞1123部电影和4117位影人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进行了分析。 阅读导航 本次一鱼将根据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大家解答: 1 多次合作真的能提高电影票房成绩吗? 2 电影团队中哪些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更重要? 3 “老搭档”效率高背后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4 是找个有默契的搭档,还是找个“大咖”? 一、票房大卖很艰难 美国的电影行业是一个高风险。据业内人士统计,好莱坞60%以上的电影在票房上都是失败的。所以说,任何一个可能提高票房成功概率的因素都是值得关注的。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始于制片人敲定一个剧本进行拍摄。在电影团队中,制片人是一个组织者的身份,需要统筹规划一部电影的制作、为电影安排预算和融资。制片人其实就相当于企业的CEO,而导演就类似于COO,负责拍摄日常中的具体事项。 电影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有时候是不可兼得的。对于制片人来说,电影的商业性和投资价值是重要的。而导演,则更多的需要考虑“艺术性”,也就是怎么把片子拍的好看。 二、合作多,效率高 作为观众,我们很乐于看见那些有默契感或是有“CP感”的“黄金搭档”、“铁三角”,这是“老搭档”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原因之一。除了从观众角度,研究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合作提升效益的原因。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这是指由于代理人(团队成员)与委托人(老板)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加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具体来说,是因为当团队成员与老板利益不同时,他可能消极怠工,不尽心做事;还可能是因为如果一个成员所能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完全依赖于整个团队最后的成绩,并不考虑每个人付出程度的差异,那么他可能会选择“搭便车”,也就是自己不努力反而去“抱别人大腿”。这样最终损害的是团队的利益。 而在反复合作后,就能够减少“代理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合作中,我们就能发现哪些人会不尽心工作,从而选择下次不再与他合作,或是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管理他。也就是多次合作中,大家就会对他人的目标、人品、能力、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知道适合与谁做搭档以及怎么互相配合。 除此之外,还可从“交易成本”考量。挑选一个合适的新搭档并形成默契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的。而与老搭档再合作,则就没有这一“成本”。 另外,有一句英语俗语叫“Learning by doing”,在与别人的合作中,能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过去的合作并不成功,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学到东西。并且不光是和当前电影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一位影人和团队之外的成员多次合作也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三、合作与票房 一部电影的团队中最重要的5类成员分别是:制片人(Producer),导演(Director),编剧(Screenwriter),男主演(Lead male),女主演(Lead female)。在这里,我们考虑他们5人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普通观众对演员间的合作比较敏感,但不太会注意到制片人和导演、编剧之间的合作。 对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我们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过去合作的总次数(NREP),二是合作电影的平均票房(REVREP)。接下来就分析这两方面对票房的影响。 影响票房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研究合作对票房的影响,首先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里我们主要控制了如下因素的影响:
大家最关心的结果就在下表中啦。数据分析表明,男主演和女主演、女主演和制片人、导演和制片人之间进行多次合作能显著提升电影票房! 上文也提到了,普通观众很少记得电影制片人是谁,更不会在意制片人与谁又合作了。但数据告诉你,制片人与导演、女主演的合作是很重要的。作为电影制作背后的统筹者,制片人作用不可小觑。这些观众看不到的因素,实质上对电影票房有很大影响。
同时,研究还发现,只有男主演的获奖/提名次数与电影票房正相关。所以只找个“大咖”就一定保证票房这事儿,是不存在的。 四、一鱼总结 在对好莱坞四千多部电影和影人的研究中,发现: ⒈影人间反复多次合作对票房收入有显著影响; ⒉制片人的团队内合作关系比其他成员更重要; ⒊团队内合作比请个大咖更重要; ⒋“老搭档”更受欢迎,除了观众偏好外,还因为多次合作减少了“代理”问题和“交易”成本、使双方能在合作中互相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Repeated Interactions and Improved Outcom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vie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