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尔山苗族研究】第06期:文化与生态——腊尔山台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無情360 2017-08-06


【编者按】



       (腊尔山高原台卫星地图     

2017年7月17号至18号,第二届腊尔山发展论坛在凤凰县腊尔山地区召开。由于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作为该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因而我们有机会参加本次论坛活动。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研究所的五位成员于7月10号从长沙等地出发,陆续赶到腊尔山进行田野调查活动。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我们深入腊尔山腹地,每天往返于禾库镇、两林乡、腊尔山镇、雅酉镇等地间,走访了德榜、夯卡、追高鲁,扪岱村等苗寨,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参观腊尔山台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以及探索当地丰富的苗族文化,如饮食文化、苗绣、银饰等服饰文化、婚俗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被腊尔山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也被当地苗族人们的热情与质朴所感动。这次腊尔山之行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田野调查。本次调研共有四个主题,而我们组的主题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态农业发展”,本文立足于腊尔山高原台地的文化与生态优势,尝试着探索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在田野中)


1

腊尔山高原台地的生态优势



1
优越的自然条件

腊尔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腊尔山高原台地属于高海拔山区地形,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为18.1℃,年平均降雨量为1128.9毫米,无霜期263.2天,日照约1279.8小时。台地境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昼夜温差大平均每月的气温差在10℃以上,可以利用高山季节差和温差种植反季节性有机蔬菜。根据腊尔山农民有机产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对腊尔山台地的降水进行过考察,发现这里每月的气温差在10℃左右,降雨总量不多但降雨期长,达到140多天,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可以赶在蔬菜上市前抢时差,而且蔬菜生长期长、品质也很高“目前腊尔山有近千亩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不久之后还要组织当地百姓建立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

 

(2016年3、4月腊尔山地区气温分布图)


2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支持,支持少数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2017年湖南省民宗委印发了《湖南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规定了湖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12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民族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民族文化风情、产业发展特点的特色村镇,构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民族民俗旅游圈、带、线。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当地政府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有力的支持。


(夯卡村特色产业扶贫布局图)

(追高鲁村产业扶贫建设分布图)

(立体农业种植基地)

3
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腊尔山腹地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人们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具有悠久的传统生态农业文化优势。当地农民种植的农产品都是用传统的有机肥料,几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据德榜村村民石凡忠民介绍:“传统方法种植的菜味道更好吃,而且更加健康环保。腊尔山地区农民种植蔬菜时一直保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传统习惯这些优质蔬菜在市场非常畅销,有的直接销往香港、澳门甚至国外市场其次,腊尔山地区具有丰富而别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如苗银、苗绣等服饰文化,以及婚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和各种传统祭祀仪式等等。发展“农旅结合”的生态农业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采访德榜村苗银传人)

(服饰文化:漂亮的苗族服饰)


2

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究



1
多元合作模式回顾

腊尔山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腊尔山地区立足当地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有机蔬菜、猕猴桃、黄桃、稻田鱼、黄牛肉、包谷酒、烤烟等特色产业,已经开辟一条政府引导、科技创新、优势发挥、市场导向适应民族地区现状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此之前,腊尔山生态农业是以传统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分散生产经营,其生产规模小组织程度低,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再者小农经济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小,而且生态种植业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偏低,一旦受自然灾害和供求关系影响,个体农业很快就会面临破产。所以,通过成立生产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窗口式”产业基地,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或者“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腊尔山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腊尔山地区生态农场及蔬菜专业合作社)

(长豆角种植基地)

(蔬菜基地采用机械化生产)

2
因地制宜凝练新模式
模式一生态农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
  生态农业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腊尔山位于凤凰县,以凤凰古城为依托建立一种多功能的“农旅一体”的精品生态农业基地。推行生态农业旅游,使得当地的农业走向现代化、旅游化、高端化,同时发掘当地苗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探索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与苗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具创新的旅游项目。

(婚俗文化: 苗族婚礼现场)

(建筑文化:独特的石头屋)


(别具特色的苗族建筑)

模式二:实行品牌化战略——推动腊尔山地区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品牌是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经营者信誉的载体和在外表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品牌就意味着品质和可信度,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腊尔山”品牌的建立除了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以外,还可以把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苗族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之中,使农产品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可以将苗族文化融入到农产品的命名以及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营销之中。打造出一条以“腊尔山”为核心品牌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经营发展模式。

在“腊尔山”品牌建立起来之后,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动生态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有机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对发展成熟的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其次,全面整合和挖掘腊尔山的优势生态产业资源。把有机蔬菜、水果、包谷酒、黑壳猪、黄牛肉、稻花鱼等生态产业纳入到“腊尔山”品牌之中,进行品牌管理和营销,推进腊尔山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全产业发展。

 

(腊尔山湘西黄牛发展规划图)

(冷藏室里的部分有机蔬菜)

(饮食文化:美味的苗族大餐)

后记以上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来源于田野调查过程中的所闻所见和所思所想,有些观点不太成熟有些思考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仅供读者探讨和交流。十天时间的田野调查对我们来说不长也不算短,而我却爱上了腊尔山这片土地:不只是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健康的绿色食品,还有这里热情质朴的人们。田野调查的生活中充满了苦与乐,有惊喜也有失落。在炎热的七月,我们每天行走腊尔山的田间地头,毒辣的太阳让我们苦不堪言,尤其对于两位出生在城市里的师妹,防晒霜用了一瓶接一瓶,可还是避免不了被晒黑的命运。然而,我们每天过得都很充实,每当有新的发现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小山村里的安静与祥和扫除了我们内心的浮躁,让我们用心感受大自然之美,体验不一样的田野生活。


(调研小组部分成员与受访者的合影)


(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END-


编辑|李璋奇


图片|李璋奇 秦嫚曼 管艳匠 易静林怡 


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

泸溪县辛女国文化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