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艺又理性的人 都置顶了周冲的影像声色 唯美吟唱:晚安 来自周冲的影像声色 00:00 04:05 如今你若是问一女子:“如果没有外界压力,你会结婚吗?” 答案可不再是百分百的“会”了。 倘若她还是90后,身处一线城市,受过高等教育,收入、相貌、智商都属上乘,这个指数更要增加。 “原因呢?” 原因众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婚姻之于女人,多数是弊大于利。 一个女性作家说得好:在儒文化盛行的国家里,历史越往前,婚姻的男权属性越明显。既,强调男性的主导性,忽略女性的独立性。 三妻四妾,三宫六院,成功男士“养小三、包二奶”、“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都是这种理念的注脚。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几千年文化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关系,更有生理的因素。种种因素综合,导致男性可以“你必须”、“你应该”,女性则“不得不”。 无想法,无能力,只有服从。 但随着女性自由意志的觉醒,自我负责能力的提高,对这种关系的反思必然到来:我为什么要结婚? 这种反思的后果是,不婚不育者越来越多,尤以女性的增长为甚。 2015年,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两亿,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 2016年调查显示,36.8%的中国单身女性认为不结婚也很幸福。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增长。 一些北上广深的女性婚育越来越晚,甚至开始不婚或丁克。 在知乎上,一个名为“你明明这么寂寞,为什么不愿结婚”的问题中,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 我宁愿寂寞拥抱我,沉浸于孤独之中。 也不愿去碰触那些我不喜欢的身体,去回应我毫无感觉的词句,去拥抱我从未为之心动过的灵魂。 爱是一种放大了的自由,而与这些人的相处,对我而言却是时时刻刻的束缚。 这应该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认知了。 即,宁可孤独,不可将就。 宁可寂寞,不可草率。 宁可一个人自由,不愿为了取暖,开始一段复杂又纠结的关系。 一个95年出生的上海姑娘说得更绝: 婚姻对于男性而言,主要是赚钱。 婚姻对于女性而言,却是赚钱 怀孕 生娃 教育孩子 做饭 拖地 洗衣 操持各类家庭杂务 孝敬公婆 处理亲友关系 七七八八拉拉杂杂。 这样的付出,必然抢夺已婚女性在事业上的注意力与时间,工作难以有成效。 工作不突出,经济能力自然下滑。 如果婚姻遭遇危机,在分割财产和争取孩子抚养权上则极其被动。 如此一来,如果不是因为爱,多数女性宁愿选择单身。 我朋友圈里有一个33岁的姑娘,未婚,事业也有成,有房有车,不是因为嫁不出去,而是因为不想嫁。 她的理念是:经济越独立,生活越丰富,那么,婚姻就越不是必选项,而是待选项。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父母催逼,也为了排遣寂寞,她与人相亲,以结婚为目的试着相处。 但她无法接受。 她发现,话不投机,对牛弹琴,互不关心,啪啪完了之后各自翻手机,不仅不能让她有亲密感,反而让她更寂寞。 而一想到婚姻将面临的一地鸡毛,更是望而止步。 她说,姑娘我即使一个人,也能精彩得不得了,为什么要将自己推入困境呢? 无聊的时候,我就订一趟地中海奢华游。 哭泣的时候,我就用美金擦眼泪。 空虚的时候,我就去做一个高级spa。 婚姻能解决的问题,钱都能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那也是命运的事。 人口学家认为,女性婚恋的自由度,与经济能力成正比。随着现代女性的独立,未婚人口还将持续增加。 这个观点,李银河也佐证过,她说:中国传统认为女人应在家相夫教子。没收入的女性受到婚姻和丈夫的约束。现代女性有经济来源,这让她们可以选择单身生活。 既然单身也精彩,何必委屈求全进入婚姻。 婚姻最令女性介怀的,还有一点,即低价值感。 投资时间、资源与注意力在婚姻中,对于女性而言,成就感是极低的。 我让丈夫衣服整洁,身体健康,市场会认可我吗?不会。 我把孩子拾掇得干净漂亮,法律会对我另眼相待吗?不会。 我做饭做得好,地拖得干净,社会会给予你成就吗?不会。 在家务中的投资,其收益与回报,全在于家人的认可。 但家人的认可,是作不得数的。 1,人是会变的。 2,家人不是社会,你不是孤岛,你总要面对社会,而社会不认可,你自然觉得付出无所得。 所以,一个家庭幸福的母亲曾告诫女儿: 亲爱的女儿,你一定要记得,工作比家庭更值得投资。 我当然希望你能事业家庭双丰收。 如果不行,宁可不婚拼事业,也不要回家做个家庭妇女。 因为我国现行法律是默认男女平等,但市场和社会的现实是重男轻女。 从自保上来说,一份高收入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比婚姻靠得住,法律比男人的良心靠得住。 当然,如果对方是宋仲基,或者胡歌,哪怕婚姻就是显而易见的刀山火海,也值得死去活来一回。 问题是,这种男人,世间有吗? 周冲 80后的老女孩。 自由写作者。 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开始以笔谋生。 著有《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