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一堂※※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7-08-07
究竟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算优秀的 打印此页】 【返回
发布日期:[2005-11-7]    共阅[5000]次
    有人说:传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优秀的书法传统应该是在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和现代文化建设中曾经发挥过作用或正在发挥作用的那一部分,属于真、善、美的那一部分,因此优秀的书法传统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书法史的美学思想的体现。有道理,但如果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美学思想、书学理论作出思辨认识时,就会发现它也存在着许多偏激、不足甚至谬误之处。那么在它指导下的书法创作实践暨优秀的书法传统,也就具有了与我们当代的美学思想、书学理论相悖的一面了。  
    看来,传统的优秀与否,或者悦对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的认识,还存在一个时代问题。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优秀的书法传统应该是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这种忧秀成分能和我们当代的审美意识、美学思想达到某种契合,我们才能认为它是我们的优秀传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认识和继承传统时,首先应该站在时代的审美立场对传统美学思想、书学理论、创作实践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批判地对其作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仇劣价值评判。在领悟到优秀的书法传统之所以优秀的内在因素,以及它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之后,还要对其作出有所选择的明智化取,同时结合时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书法艺术精品来。    
    以甲骨文、金文为例。甲骨文、金文作为传统的书法学意义首先应该被肯定。但在这一前提下讨论甲骨文、金文所包含的艺术因素以及当时书写者的审美意识的话,无疑是危险而且困难的。原因是截至目前我们还不能挖掘出西周以前的文字墨迹来。没有墨迹何谈书写性?没有书写性何谈书法!如果我们仅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经过二次加工的文字来推论当时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和书写者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似乎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决不能放弃这种探索的可能,否则我们就等于放弃了追求甲骨文、金文的文化含量,以至于片面追求作品的外在形式或笔墨技巧,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创作者大多数还是仅凭着臆测和想像,仅站在形  式或技巧的层面上对那些钉头似的甲骨文和锈迹斑斑的金文进行着"大胆"的书写性再创造,因而这里所谓的继承也只是表面的继承,也就是说只是深人了甲骨文、金文附着材料经过漫长岁月所表现出拉的现代部分,或取甲骨文、金文的契刻及金石味,在用笔上一味涩行、铺毫、束毫、使转,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笔法来;或利用甲骨文、金文的原始幼稚,在结体上随意夸张变形,表现出纯个人化风格的“随意性”书写。  
    从目前全国大型书展中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创作整体来看,这种外在形式上的书写性再创造,确实表现出了甲骨文的简洁疏淡、爽利明快和金文的苍茫浑厚、端庄严谨的外在风格特征,并且从整体来讲,已基本完成了罗振玉时代的实用书写(尽管甲骨文、金文的实用性书写在现在看来并不实用,在这里仅指写字和书法创作的对比关系,向纯书法创作的成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使古老的文字显现出新的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且因其造型的诡异,故从外在形式上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为书法创作带来了更加自由和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以至于成为众多不趋时弊、标新立异书家的创作对象,并且这种创作成果得到了目前书学界的普遍认同。  
    以上仅就形式而言。如果从内涵来讲,这种外在形式的创新则很难被认为是忧秀的。首先,这种外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缺乏对当时书写者的宙美意识及其背后所蕴涵着的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观照,达不到书法作品所应该负载的书法学意义;其次,这种外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没有能够对传统所在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人的阐释与解读,使欣赏者在得到外在形式上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不能通过书法作品作出对传统文化的深思与遐想,体现不出书法作品所应该负载的文化意义,从而也就似乎缺少了一些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书法概念的条件。  
    因此,就甲骨文、金文来说,真正的深人传统应该是通过现存的甲骨文、金文资料,探求当时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并且能和当时书写者的审美意识达到某种契合。对甲骨文、金文的创新就是指把当时的宙美意识跨越时空地和当代美学思潮作一纽带式链接,进而创作出既古典又现代的甲骨文、金文书法作品来。这些书法作品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励鼓舞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因此增加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更加饱满的 热情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只有这样的书法作品我们才能认为它是优秀的。对于书法创作者特别是甲骨文、金文书法创作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有些苛刻和困难。但也只有这样的继承与创新才能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才能无愧于中国书法艺术史的延续性本身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神圣使命。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