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编辑 一般而言,人口学的理论研究是对人口学的元问题进行研究,比方说概念范畴、理论逻辑、范式框架、统计模型与方法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宏大,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以及理论建构能力。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要想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好的文章出现,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似乎人口学的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多集中于定量分析。下面就人口学的青年学者从事定量论文写作,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重视文献综述的撰写。文献综述是通过某种逻辑层次或视角对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回顾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贡献,从中发现前人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来作为自己论文写作的切入点。写好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必须要进行的工作。目前,许多青年学者的文献综述做得不太好,主要存在着不分层次地胡乱罗列前人的相关观点、未能清楚指出前人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之处等。如果“前人之述备矣”,那么你的研究则毫无学术意义,只是白用功。只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前人的局限与不足,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从而才能进一步展开自己的学术研究。因此,青年学者进行论文写作必须重视文献综述的撰写。而这是建立在切实地熟识文献基础上的,很多原文是需要反复阅读的,切不可未读原文进行草率回顾,以讹传讹。 2.重视论证的完备性。相对于社会学一级学科的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而言,人口学的青年学者受过严格的人口数理统计方式的训练,因此人口学的青年学者在进行定量分析论文写作时,从学术写作规范来说,整体而言还是比较规范的。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说的是,在论证逻辑上似乎有些不足。即未能清楚地交待变量选择的理论前提。很多青年学者选择在进行模型回归分析时,只是把自己主观能想到的可能的影响变量(个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统统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却没有交代在什么样的理论前提下选择了这些变量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普遍周知的事实,缺乏解释力,这样的知识生产,其学术影响力可想而知。因此,青年学者在从事定量分析论文写作时,建议加强理论研究假设方面的写作训练,为自己的论证增添一份合理性。 3.重视结论的写作。从这些年的审稿中,发现中国的人口学者们似乎不太重视结论的写作,很多论文的结论部分都很简单、松散,甚至有的论文没有结论。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结论对一篇论文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它应该是你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最终的结果与价值呈现,应该是文章的精华之处。相对而言,西方的学者就比较重视结论的撰写,通过阅读他们的结论部分,你就可以对他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价值与研究思考有个透彻的了解。现代社会,工作的节奏都比较快,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对于青年学者的文章分配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如果有一个好的结论部分,可以让审稿人快速了解你的文章价值,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谈一下人口学研究的选题问题。主要有两个倾向: 一是问题意识导向。似乎在人口研究方面有两个研究倾向,一个是人口研究,即不带任何预设,通过人口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描述人口的现状,另一个是人口问题研究,即在一定的问题意识指导下通过经验分析来探索、验证并阐述人口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规律。这两种研究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个人觉得,在新的大规模调查统计数据(比如普查数据)才出来时,可以多进行人口研究,向人们呈现人口各方面的现状,但是六普数据已经出来这么久了,如果还只是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太容易创新,现在需要的是第二种研究——人口问题研究。在选题时,人口青年学者可以从人口问题意识出发,运用数据来验证并阐释一些人口问题。 二是现实导向。一直以来,中国的人口研究都是比较关怀现实。尤其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都非常重视人口发展,为中国的人口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研究议题,我们的青年学者的研究更应该贴地气地关注当前的中国人口实践,在对中国的人口实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口发展的运行规律,最后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来指导实践,那是再好不过的。 对于人口学的青年学者来说,写一篇规范的实证论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有深度的,有影响力的论文还是比较难的,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借用李培林老师的一句话,希望人口学的青年学者能够应当有“独上高楼”的勇气、“回头蓦见”的功夫和“终不悔”的决心,耐得住“望尽天涯路”的寂寞,同时能够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 ,加强理论知识积累,集中力量写一些大的论文。 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