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运宪

 孟溪ProbeT连山 2017-08-07

——时刻保持警醒的文学硬汉

  •   聂茂   聂茂

      聂茂

      水运宪是文学湘军中最难以被类型化的作家,也是最有戏剧性和面具化的作家。

      《祸起萧墙》是一面镜子。水运宪以犀利的批判力度,精确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命运推向强悍的集体意志面前,展示了生命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懦弱与荒诞。作品剔除了那个时代流行的虚假的现实主义,体现了思想的超前意识和拓荒牛精神,文本洋溢出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情怀。这是时代大潮中的贝壳,是从生活本身和社会肌体上剔下来的血肉。水运宪充分领会到了文学的肥沃性。这是一次重大发现,是与文学种种可能的一次奇遇,他后来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在为这次奇遇作诠释。他看清楚了时代与个人、社会与历史、生活与艺术的诸多联系。

      生命意义的建构异常曲折,生命只有在苦难中反复磨炼,才能日臻成熟。中国的哲学,无论是儒家修身之说,还是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受此影响,中国主流文学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哲学与文学交融的结果便是文学的哲学化,哲学的文学化。水运宪正是在其文学叙事中进行着对生命哲学的形而上的思索,在《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中,他描绘了改革开放中风云际会的社会现状,充斥着对权力场域的警醒与批判。在《雷暴》、《庄严的欲望》或《无双轶事》中,他所叙述的故事表面上只属于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实际上是关于这个时代的,也是他自己的故事。水运宪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生命思考过程中所遇到的迷茫。

      水运宪拒绝只见故事不见思想、缺失精神的平庸写作,他冲破体制规范与文人传统的双重遮蔽,写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常常被忽略了的生活原态。他的文字不仅有血性,有忧愤,有暴雨,更有雷电灼伤的疼痛感。

      当读者透过文字仿佛嗅到了湘西森林里那股幽暗危险的气息时,水运宪却用去鱼鳞的方式,直面苦难中的动摇,欲望前的魅惑,沉默后的声响,生命里的挣扎。这是一个人的战争,也是一个时代的战争。最后,他拖着疲惫不堪却极具质感的生命背影,怡然自得地行走在山野的尽头。无论是《天不藏奸》还是《乌龙山剿匪记》,传奇情节的背后张扬的却是“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中国的“东北虎”所捕获生命的价值,与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有了东西方共振的现实意义。

      水运宪从来不是一个清高的素食主义者,他是一个有坚定意志的人,他笔下的人物被众多欲望所控制,贪婪、虚伪、狡诈、自恋,尽显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描绘了人类共同的宿命。事实上,水运宪的作品流露出生活的疼痛与战栗的力量,使文学湘军原本十分优秀的叙事技巧更加瑰丽多姿。他用高超的飞越和丰盈的想象,塑造了一系列关于历史与时代、虚拟与真实的人物群像,并籍著这些人物在人民记忆中的追寻主题,表现出作家极大的同情心、沧桑的幽默感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体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