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和烟飘落秋色 陈尚斌 立秋不是深秋。黄叶遍地,凉风嗖嗖,尚需时日。眼下,如果你出去走走会发现,旁人的后院,茄子坠歪了秧棵,垂在地面;柿子压弯了枝条,悬挂于篱栅边。青桐树,紫薇花,木槿丛,果实累累,累及枝头。有实籽的枝梢一律不堪重负,腰身弯垂,一阵风来,摆荡不止。恣意生长的几棵小苹果树,索性匍匐在地上,如星的青果在老叶间闪光。 热有热的妙,凉有凉的好。不热不凉才让人懊恼,像无知无觉,使人堕落。静里有动,动里有静,动静之间,气息运转,生命的滋长一刻不停。 【诗词积累】 早秋客舍池 杜 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渔家傲(七夕立秋) 秦 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 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 益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立秋之教师小品文】 立秋小语 @陈尚斌 地球绕着太阳演绎春夏秋冬,而春夏秋冬则演绎生命的不同历程。 人类的出现应该是在秋天,因为此时的天更蓝,风更轻,云更白,山更苍翠,河流更缓。最主要的,果实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 立秋,是秋的开始。这一天太阳从北半球运行到狮子座,正对赤道,地球则处于黄经135度节点。此日一过,太阳向南半球偏移,北方便拉开了秋冬的序幕。 立秋也叫七月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中点,上、下半年的分界。阴阳相交处,是物候的分水岭,季节的转折点,影响万物,改变我们。 但秋天并不倏忽而至,它缓步而来。伴着一丝丝凉风,几场夜雨,还有梧桐树的几片落叶,远空的一行雁阵,以及墙角的几声蝉鸣,它悄然而至。它由北往南,从黑龙江、新疆,到河北、河南,入秦淮,过长江,度潇湘,越岭南,经雷州半岛,最后到达海南;从流火的七月,一直走到新年。 这,就是中国之秋,也是秋之中国。 立,象人立于大地之形;秋,本义为禾谷成熟,所以立秋是农人最关注的节气。“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他们于秋后第五个戊日,立秋社来祭祀土地神。古代天子要亲至西郊迎秋,举行祭典。民间还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演变为今天的社戏、庙会等。 立秋虽为秋之肇始,但中原及南方暑气尚未消退,尚有“秋老虎”发威,而五谷于白露前后方熟。所以民间称立秋至秋分的时段为“长夏”。 古人认为,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重要关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养生宜以养收为主,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从而形成了各地立秋日的饮食风俗:北京“贴秋膘”(吃肉)、山东吃“渣”(豆腐)、沈阳吃饺子、金华吃糕、台湾吃“福圆”(龙眼)、四川吃火锅。其他地方还有吃鸡蛋、吃秋桃等习俗。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节气本是我先民辨事物于细微,观物候于将萌,应对天地变化的智慧结晶。立秋将至,七月流火;时光飞逝,而天道不改。 【立秋之学生习作】 立 秋 @四川省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青丹一 立秋,七月节。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愈来愈萧瑟的三个时期,唯一不变的便是梧桐树下的萧萧落叶。 立秋是一个朴实的时节,落叶透着不舍的哀愁,风追逐自由的美好,这些关于立秋的情节点点滴滴融化在诗人的心里成了诗,向他人诠释着立秋的千百般味道。 比起深秋“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的哀愁,立秋“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的愉悦更显得轻松自在;而夏日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比起立秋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更缺少凋零离伤之美。 立秋的落叶落在柔情者的眼里就是哀愁,凉风习习,梧桐树叶,随风离开了栖息已久的树枝,落叶归根。立秋的微风拂过豪情者的胸口就是凉爽,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激情飞扬的诗篇中豪情壮志之意溢于辞藻之间。 立秋是桥,连接夏与秋,夏末渡过了它,秋凉再一次落满了整片时空。立秋的过渡,让夏日的灿烂涂刻在秋日的凉爽,演绎每一次的轮回。 秋意浓 @四川省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赵若君 此时仍是暑假的时候,烈日在天空中高高悬吊着,不知疲倦地散发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光和炽热。走在街上时猛一抬头,却惊觉梧桐的叶子已经层层叠叠地黄了起来,一阵燥热的风狂奔而过,就有一片跳着蹁跹的舞步落在了我的面颊上,刮过的触觉像一丝凉凉的秋雨。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已经是立秋这天了。 立秋之日在中原大地上,可算得上是一介“风流名士”了。周朝时,周天子亲率文武百官于郊野面西朝拜,在广袤的大地上一阵带有秋意的风骑着骏马飞驰;汉朝时,天子大臣狩猎于西郊,车服俱白载歌载舞,秋天的神灵郑重庄严地降临人间;宋朝时,男女老少耳旁常带一鬓红叶,秋天的温婉清丽全在这朱红的一抹颜色里了…… 农村里立秋以来也要晒秋果、摘玉米、赶秋集,一派赤橙黄绿的活泼景象。但是城市里这一套是行不通的,我眼见一些匆匆忙忙的行人、几辆你来我往的汽车,都忙碌而单调灰白。只有这一道的梧桐,在这里闪 烁着零星的秋意,固执地呢喃着几句:“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 突然觉得不能这样,秋日的文意不应该被埋葬在水泥地上被太阳烤焦。于是我在路边买了好大一个西瓜,回到家里拿勺子舀着大口大口地吃,也觉得算是找回了一丝丝的诗意来——这便叫作“啃秋”了。 (本文选自《新作文》高中版2017.9期) 最专业的作文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