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敦煌壁畫臨摹技法要述 PDF
2017-08-07 | 阅:  转:  |  分享 
  
2005年第5期

(总第93期)

敦煌研究

DUNHUANGRESEARCH

NO.5.2005

TOTAL93

敦煌壁画临摹法要述

兼谈日本壁画临摹法

侯黎明

(教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

内容摘要:简要回顾、疏理敦煌壁画临摹体系的实践经验、技法理论及系统规律,探讨敦煌壁画临摹研究的系统化、

规范化、学术化。

关健词:敦煌壁画临摹;体系;技法

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5)05-0013-08

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时任西安中华

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西北文物委员会委员的李丁

陇先生,独自一人在敦煌探险,并临摹壁画一百余

幅,1939年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了“李丁

陇敦煌壁画临摹展”,从此拉开了中国画家临摹研

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留法回国的画家王子云

先生,在1941年春至年底期间,率民国政府教育

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赴西北,他与考察团几位画家

将敦煌莫高窟各时期的壁画作了初步的考察,并

对部分代表作品进行了记录性的临摹,于1942年

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地举办了“敦煌艺术展”,并发

表了第一部《莫高窟内容总录》。著名画家张大千

先生,在1941年至1943年期间,自筹资金,率门

人子侄及喇嘛、画友等,临摹石窟壁画276幅,于

1943年先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张

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品展”,并出版了画册《大风堂

临摹敦煌壁画》。这些壮举,使曾经繁盛千余年又

沉寂数百年的敦煌壁画惊现于国人视野。由于社

会各界人士的纷纷呼吁,隶属教育部管辖的文物

研究保护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

1944年成立,在所长常书鸿先生的主持领导下,

中原内地、长江两岸的有识艺术家和学子们纷纷

奔赴西北异域,汇集于敦煌,从此开始了大规模临

摹敦煌壁画艺术的事业……

60年过去了,经过敦煌美术工作者几代人坚

持不懈的努力,临摹工作硕果累累。作品包括敦

煌莫高窟、榆林窟、永靖炳灵寺、张掖天梯山、天水

麦积山、新疆克孜尔等地的石窟壁画和酒泉、嘉峪

关等地的魏晋墓室壁画2000多幅,敦煌藏经洞出

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藏的古代绢画40多幅,复

制原大洞窟模型12座及彩塑50余身,并多次在

国内外举办以壁画和彩塑临摹品为主的大型敦煌

艺术展。这些临摹品,使自北朝至元代的中国佛

教艺术精华在海内外得以广泛的传播,使优秀的

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

敦煌、理解了敦煌。

敦煌壁画临摹法就在这个传播弘扬敦煌艺术

的事业中渐成轮廓。20世纪80年代初期,临摹

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已逾40年的敦煌学专家、时任

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段文杰先生,提出了“临摹

收稿日期:2005-06-25

作者简介:侯黎明(1957-

究。

),男,山西省屯留县人,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

13

是一门学问”[1][P2]的观点,已故著名敦煌学学者

史苇湘先生也曾经指出:“临摹是一门专门学问,

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它有一

套自己专有的工作方法,而且已经形成了体

系。ff[2][P672]本文写作的目的,即是要通过对60年

来敦煌壁画临摹实践的回顾,总结这门学问,丰富

这个体系,完善敦煌壁画临摹学,以期将敦煌壁画

艺术的临摹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各时

期进行临摹的目的不同,衡量作品的质量标准、运

用的绘制技法、要求的临摹形式、产生的视觉效果

也随之不同。在此,有必要汇集梳理、分类堪定,

对各时期壁画的临摹技法流程进行总结,以期将

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

术化。

一敦煌壁画临幕的历史回顾

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1944年一1950年

这一时期,临摹研究工作处于初创阶段,潜心

一隅的艺术家和学子们,充满了对中华古代文化

艺术的追寻渴望,却又面临资金短缺、时局动荡,

并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差。他们把对生活的

一切渴望与追求,都寄托于如饥似渴的临摹工作

中,在多种多样壁画内容、形式的实践中摸索临摹

技法。但是,此时期的“大部分临品都不能代表敦

煌壁画原有的精神’1[3][P336]。其原因是:1.对壁画

内容不甚了解;2.对中国传统壁画绘制技法不熟

悉;3.徒手起稿误差较大。这些原因往往影响临

品画面的艺术性,如琐碎、板滞、缺乏生气、不符合

原作的精神等。但在当时笔墨纸砚等工具极度短

缺的条件下,能够把临摹工作坚持下来就已经做

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二)1951年一1985年

以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欧阳琳、史苇湘、

李承仙、李其琼、关友惠、万庚育、李振甫等先生为

代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对敦煌学的发展

比较重视,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绘画

所需用的各种材料、有关专业和佛教等方面的参

考书籍逐渐增多,特别是对历史、考古、保护等方

面的研究,促使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步人正轨。

在临摹起稿方面,由于运用幻灯技术,使临摹品在

造型准确的基础上更加接近壁画原作。在色彩方

面,临摹品虽有部分矿物颜料的运用,但主要还是

采用水粉画颜料绘制。在壁画从墙面转换为纸本

方面,多用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三矾九染),并在

线条上下功夫。这一时期,还在临摹工作中建立

了完整的评审制度—“三查四评”(查修稿、查线

条、查工作记录日志;评色彩、评造型、评时代风

格、评画面效果)和鉴别临摹品的质量标准。因

此,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为数较多的整理性临摹品

和现状性临摹品,大多数临摹精品也出于此时。

如段文杰的临摹品准确工致,敷染醇厚,气魄宏

大,线条勾勒严谨,笔笔劲到,毫无闪失;李其琼的

临摹品笔致毫发,谨严秀古,色泽温润华慈;史苇

湘的临摹品穷微探极,精丽雅逸。总之,此一时期

逐渐形成了形式整齐的临摹式样和较为突出的个

人风格,特别是整理性临摹的技法和手段一直延

用至今。

(三)1985年前后至今

以中央美术学院定向专业培训的特培生和艺

术院校的毕业生为代表的时期。这一时期里后辈

向前辈学习,继承了第二时期已成熟的临摹技法。

在这个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又于90年代前后派部

分人员赴日本研修日式临摹方法,派部分人员赴

中央美术学院等地学习矿物颜料的运用方法,并

不断地从临摹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创新,绘制出

了以整窟复制为代表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传承、

丰富了敦煌壁画临摹学术研究的内涵和语汇。

二敦煌壁画的重要地位及

临幕的现实意义

(一)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l.敦煌壁画填补了我国唐代以前绘画传世作

品极为稀少的重大空缺。自汉魏时期佛教艺术传

人我国以来,为本土艺术注人了新的活力,艺术面

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佛教绘画为主的宗教绘

画业已成为支撑中国绘画的四大主脉(宫廷画、文

人画、宗教画、民间画)之一。然而,由于年代久

远,唐以前的绘画作品所剩无几,绘画实物缺失殆

尽。敦煌保存下来的约5万平米的绘画,则为我

们提供了自北朝至元代的佛教绘画真迹,是我国

最为完整的宗教绘画体系。因此,敦煌壁画是中

国古代艺术的遗珍,是探索中国美术发展史最系

统、最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

14

了可资依赖的图像研究平台。

2.敦煌壁画蕴涵了诸多历史时段中国绘画技

法与绘画风格的承传与沿革。早在南齐时,谢赫

在《古画品录》“六法”中就已提出“传移模写”的理

论,这一方法历来是中国的习画者不可缺少的基

础,也是提高画品、创新风格的重要途径。纵观敦

煌壁画千百年来的演变进程,就会发现“中国绘画

的民族特点的最根本的性质,便是一种所谓‘程式

化’画学体系的总体构成”[4][P227],虽然各时代的

风格不尽相同,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贯穿其中的

主导模式,其根本原因便是后代画师对前代画师

作品的“传移模写”。由于这种传承关系,极大地

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认知。

如北魏壁画中的所谓“小字脸”,若从表面看呈现

在眼前的只是黑脸中三个白点,但在临绘时作深

人研究,理清变色成因,始知此为中国美术史上品

评张僧舞画风时众画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天竺画

法”,亦即“西域画法”或“凹凸画法”。同时又从中

追寻到了“曹衣出水”和“曹衣描”的画风。再如在

第103窟初唐壁画维摩洁经变中,表现人物形象

和衣饰的线条极为劲挺流畅,“吴带当风”之意依

稀可窥,六朝技法显现其中,寻根追源,可发现中

原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的文化艺术传承与交

流的脉络,为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找到了依据。

从传说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篇图》、

《列女仁智图》等现存唐宋时期的摹本里,可清晰

地看到史料所载顾恺之特有的“春蚕吐丝”式的游

丝描和魏晋时期人物画“秀骨清像”的风格,唐著

名仕女画家张营《捣练图》和周防《替花仕女图》的

宋摹本,也传达出“曲眉丰颊”蔚为潮流的唐代风

格。总之,敦煌壁画残破漫德的图像表层之下,有

着丰富的美术历史内涵。

(二)敦煌壁画临摹的现实意义

1.敦煌壁画临摹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画的

进步。著名敦煌学学者姜伯勤先生说:“敦煌研究

院前辈的临摹画精品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化

财富’。继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进行临摹之后,敦煌

研究院前辈大画家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李其

琼、董希文、潘絮兹、霍熙亮、欧阳琳、李承仙、万庚

育诸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敦煌临摹画精品。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敦煌临摹品的出现对中国

画的进步有重要的影响。以张大千先生为例,通

过对敦煌画的临摹,使其在人物画技法上为之一·

变,从改琦式仕女画,一变为有唐代健美之风的新

型大千先生人物画。敦煌临摹画为潘絮兹先生的

工笔画催生,也促进了段兼善先生一路的‘新敦煌

画’的诞生。fl[5][P161]董希文先生通过在敦煌数年

的临摹,直接承袭北魏艺术风格,创作出具有鲜明

民族传统、焕发时代新风的《哈萨克牧女》;《开国

大典》延承了唐代经变画富丽堂皇、气势恢弘的大

场景制作风格,描绘出涣映大国的气度,成为中国

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2.敦煌壁画临摹是敦煌石窟艺术分期断代的

重要依据,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源。敦

煌壁画延绵千百年,主干脉络的形象呈现宽泛,涉

及面极广,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诊释展现佛学义理;

敦煌壁画也因其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

多个方面提供了珍贵详实的形象资料,成为史学

佐证的巨大图像库。所以,敦煌壁画的临摹,从一

开始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内涵。通过临摹研

究不断取得新的图像和内容的发现,将为敦煌学

的纵深研究开拓更多的领域。史苇湘先生说过:

“由于壁画上的原有榜题文字德灭,形象就是惟一

的语言,要深层次地挖掘它的艺术奥秘,临摹是必

不可少的手段。"[21CP672」因此,很多有关敦煌壁画

内容和形式的认知解读,就是从临摹开始的。“由

于敦煌临摹画本身就是画家对原作在当代所作出

的一种解释,因而有极高的学术性和认识价值。

……段文杰先生的太原王氏都督夫人复原画和史

苇湘先生关于弥勒经变的临摹画,都是有重大学

术价值的例子。;[slIP611

三敦煌壁画临摹品的功能属性

(一)展示性

由于洞窟壁画和雕塑的不可移动性,于是向

世人展现敦煌艺术各时期代表作的重任,便由临

摹品完成。临品比原作有着更细微、深人、全面的

描绘,且临品展示场地有充足的光照,比洞窟有更

清晰的可见性,成为石窟以外地区的观众欣赏敦

煌艺术的最便捷的途径。

(二)资料性

临摹品特别是白描作品,是经艺术家之手收

集、解读、整理、描绘的再生作品,由于做了追根溯

源的深层研究,比漫A的壁画原作所呈现的信息

15

量更多,为通过图像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更多

的依据。尽管现在的数码摄影、数码摄像技术为

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工作方式和便利条件,

但也无法与临品所蕴涵的丰富信息相比,更无法

与临品所具有的壁画质感和绘画性所比拟。而且

壁画临摹品还具有资料存档的作用,因此成为研

究、保存第一手珍贵资料的可靠又可行的手段。

四敦煌壁画临摹的形式与技法

敦煌壁画临摹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复原性临

摹、整理性临摹和现状性临摹,皆有相应的技法要

求。

(一)复原性临摹

复原性临摹是指再现壁画初绘时期的造型特

点、线条形式、色泽面貌的一种临摹方法。这种临

摹方法的目的是,去除历史给予的破损痕迹,准确

科学地再现壁画的原始风貌。

由于敦煌壁画历经千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

坏,呈现出大量的变色、起甲、脱落、酥碱等病害,

作品原貌漫德不清,画面残损不全,使复原性临摹

成为一项难度很大的研究性工作(图版11)。这

项工作要求临摹者必须具有对壁画内容、时代背

景、艺术形式、风格特征进行深人研究的能力,还

必须具有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色彩素养和丰富

的壁画临摹经验。临摹时要站在历史的角度,通

过画面进入原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追寻当时艺术

家们创作壁画时的所思所想,尽可能如实地反映

出原作的精神面貌。还要与同时代保存较完好

的、相同主题的壁画进行全面比对,以获得可参照

的图像信息。通过一切残留的蛛丝马迹,有依据

地将断断续续的线条、残存的图形连接起来,使画

面具有清晰性和完整性(图版12)0

为了避免仅凭经验主观臆测的失误,还需要

审慎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要利用现代化科学仪

器,得到壁画原绘制材料的相关数据;利用科学分

析取样,找出壁画变色的原因;利用红外线摄影,

使模糊不清的线条显现出来;利用断面取样,了解

分析壁画的晕染敷色程序等。总之,要把科学依

据作为复原性临摹真实可靠的具体保障。敷色时

还要尽可能使用泥板作底,用与原壁画相同的绘

画材料,用原作的敷染技法,使复原性临摹从时代

风格、绘制技法、制作材料等诸多方面再现壁画昨

16

原始风貌。

(二)整理性临摹

整理性临摹是对壁画的残损部分进行有选择

性的造型复原的临摹方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

整理有价值的图像信息,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

第一手资料。

在整理性临摹中,作白描稿时就要有目的的

选择,既要保留壁画现状残缺的面貌,又要在所选

择的画面主体形象部分进行复原,尤其是人物形

象、服饰以及能够反映所需信息的图像等,使造型

完整、统一、突出,以提供较为完整的画面。

整理性临摹的设色原则是以壁画的现状色彩

为基准,在对形象的完整性加以表现的同时,壁画

现状的脱落,残损,变色等肌理状态均根据画面整

体协调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表现,使最终完成的

画面较现状壁画清晰、完整(图版13),

(三)现状性临摹

现状性临摹是将被历史磨损的壁画现状进行

客观复制的临摹方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真实

记录壁画演变过程,表现壁画的现存状态。

这项工作并非照猫画虎的被动式摹写,它依

然要求临摹者对壁画进行全面深人的解读研究,

通过细致的画面梳理,进人到画面的深层结构,对

作品的整体性做到了然于胸。由于现状性临摹对

画面要求现状感和真实感,因此脱落、残破、变色

等历史痕迹的肌理表现尤为重要,只有详尽细致

地刻画表现,才能充分地表达出临品的历史感,最

终达到乱真的效果(图版14)。如果对所绘壁画

没有整体全面的考虑,只是对细节的质感、肌理进

行过度描绘,兴致所至,往往拘于精细,而对画面

的主次轻重失去把握,使整体淹没于琐碎的细节

之中,造成因貌失神。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2001年起开始尝

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数十张定位拍照的照片

输人电脑,拼接合成为整幅壁画的彩色照片并喷

绘于处理过的宣纸上,经隔离剂处理后,再刷底

色、敷色。这种方法的应用,将壁画的现存状况无

一遗漏地如实记录下来,减少了原壁画图像细节

信息的遗失,完整地表达出壁画的现状肌理和质

感。在继承前辈所创立的临摹传统基础上,进一

步探索、丰富和拓展临摹技法和手段,也是研究性

临摹的新课题之一。

五敦煌壁画原作的材料特性及临品材料

一、壁画原作的材料特性

古典壁画从其制作方法上可分为蜡壁画、湿

壁画、干壁画,有时也用蛋彩画画在墙壁上,但一

般来说前三种较为普遍。庞贝壁画属于蜡壁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壁画是以湿壁画为主,印

度阿梅陀壁画的画法则是干壁画和坦培拉材料的

结合。而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壁画(包

括墓室壁画)基本为干壁画。

干壁画与湿壁画的区别在于,湿壁画是在局

部潮湿的生石膏转变为干结的熟石膏的过程中进

行设色,颜料被吸附于石膏中,并随着石膏逐渐干

燥,形成颜料与地仗连接为一体的坚硬结晶体,整

幅画面都依此法分局部连续绘制;干壁画则是全

壁面先统一做底,待底材干燥后再全面绘制敷色。

湿壁画的颜料是吸附于地仗之内的,要求颜料的

颗粒与石膏的颗粒粗细相同;而干壁画的颜料大

多为天然石色,颗粒比地仗材料粗,所以要在颜料

中掺合适度的胶溶液,如果用胶不当会造成颜料

脱落或龟裂起甲。

(二)壁画临品的材料选择

由于干湿壁画的制作方法不同,画面所产生

的肌理和层次的效果不同,临摹壁画的材料也不

尽相同。敦煌壁画用细泥、白翌土、高岭土、石灰

等做底,如同半生不熟的宣纸,勾勒线条、设色晕

染可吸附而不泅湿,是干壁画绘制的典范底材。

敦煌壁画临品选用的材料就要尽可能接近原作,

尤其是进行复原性临摹时,地仗最好用泥板作底

材,这样便于使绘制技法以及画面质感效果更接

近原作。

为了便于展示和运输,临品大多绘于纸上。

纸的特点是细腻轻薄,吸附承载颜料的深度有限,

要在纸上表现出干壁画厚重的特殊质感和肌理变

化,需三烘九染方显成色。因此首先要制作出接

近墙壁的厚重画底,为后来的敷色奠定一个良好

的基础。在用纸本做整理性或现状性临摹时,以

纯净麻纸或净皮为上选(此类纸纤维长,拉力好,

韧性强,可在上面反复进行制作处理)。若用纸本

做复原性临摹,则选用熟宣,便于晕染(但熟宣渗

透性不好,其三烘九染出的效果有悖原作二三遍

的染色笔意,所以可用麻纸或皮纸在做底色前加,

矾加胶熟纸即可)。

敦煌壁画的绘制材料大多为天然矿物颜料。

由于结晶矿物质不易变色,颜料色相呈现出稳定、

自然、饱和的色度,具有厚重明亮的特殊质材美

感,被称为“石色之美”。主要颜料有:青金石、石

青、石绿、朱砂、朱a、土红、储石、石黄、瓦灰、鼠灰

等;同时还兼用植物色藤黄、靛青等;其中黄色大

多用金箔、泥金替代。

六敦煌壁画临幕的步骤

(一)起稿

第一步选择好构图。如果做独幅壁画的临

摹,画面的构图要突出内容主题、取舍完整,然后

根据需要进行拍摄,制作幻灯片。以前由于画面

大拍摄空间小,用广角镜头拍摄易变形,用幻灯机

放大至原尺寸后描绘修稿也有误差。目前可将画

面分割为数块或数十个部分,用数码相机等距等

高按秩序拍摄,然后输人电脑拼接合成。再通过

幻灯机或投影仪放至原大,用铅笔按投影呈现的

图像将其勾勒到纸面上以备修稿。

(二)修稿

在洞窟中面对壁画用铅笔对图形进行逐一的

修正。这一工作在整个临摹过程中至关重要,是

解读壁画、了解时代风格、掌握造型特征、研究绘

画技法的重要环节。

(三)定稿

依据壁画原作所呈现的笔韵气势和线条变

化,在已修定好的形象和已确定的铅笔线条上,用

毛笔勾勒出符合原作精神面貌的线描稿。该线描

稿是独立完整的白描作品,与原作粉本的功能一

样,为下一步设色打下坚实准确的图像基础。

(四)过稿

通过上方平面装有磨沙玻璃、内置灯管的拷

贝台,将正式设色用宣纸附于白描稿之上,用研磨

的松烟墨(忌用宿墨)将线描稿描印在敷色用的宣

纸上。若原壁画用土红线起稿,则用土红色加胶

至一定的浓度代替墨色勾勒线条,线、色的浓淡以

绘制壁画所需为度。

(五)固定画稿

把勾勒好的设色稿纸用拉力强、纤维长的纸

托背平整以后,即可将其四边用约一寸宽的白纸

条粘裱在适中的木质画板上(以平整为宜)。设色

17

过程中稿纸可能会因颜料中的水份湿度而收缩,

使四边粘附的纸条开裂,可再补粘。值得注意的

是,粘裱四边纸条的拉力应小于设色用纸,若纸条

的拉力大于画稿,会引起画稿中央某处纸面的断

裂。为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要慎重选择临摹用

纸,同时还应考虑气候的湿热干冷状态,以调整粘

裱时纸张的湿度。

(六)底色制作

底色的制作方法有多种,一般根据画面的效

果和画法而定。制作底色的各种办法,均要求泥

板或纸的表面胶、矾适度,半生半熟为宜,为设色

打下良好基础。底色做不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

敷色过程。

1.多层薄涂法:将颜色调成与壁画较近似的

底色,颜料按比例加胶加大量水,多次刷涂,每一

次需待干透后再刷,直至色度满意为止。用排刷

刷底色,不要重笔。若需要时再另刷适量的胶矾

水,但不宜太多。此法适用于用水粉颜料临摹,便

于晕染。

2.厚涂法:刷适中矾水在生纸上,将颜料清漂

去胶,色中用水不多,能拖勒流畅,如稀糊状。用

排刷从左至右一笔接一笔横刷一遍,再从上到下

一笔接一笔竖刷一遍,有时还可用较清的水色再

刷一遍,所刷遍数根据需要而定。此法水粉、石色

均可用。

3.泥底法:此法主要用非常细腻的生土(敦煌

黄土,俗称“澄板土”)做主要颜料,配以半透明的

方解末和水干色,调至一定的浓度,刷涂二至三

遍。此法的特点是,泥底色在纸纤维和石色之间

形成较细的颗粒,部分吸人纸内,便于较粗石色的

挂附,容易产生材料的质感和较强的壁画效果。

(七)敷色前补形

制作好的底色呈半透明状,有些线条被遮盖,

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可依原作所用的墨色线或土红

色线再勾勒一遍,以求造型的完整。值得注意的

是,敦煌壁画的线条有多层,各历史时段的线描也

有其不同画法。

(八)敷色

敦煌壁画临摹的敷色方法多种多样,对不同

时代、不同风格的壁画,所用技法就不尽相同。可

自上而下的分局部完成,也可整体分色系完成(如

先敷绿色,再依次敷着红色、蓝色等,最后集成)。

无论怎么画,在上色时都要从局部人手通篇考虑,.

18

在画面中找出不同色阶的色彩变化,从最鲜亮色

始,次之,再次之,直至最灰暗的色调,使画面色彩

富有节奏感,色相准确,明暗适宜,保持整体色调

的统一和谐。同时,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石色的特性是不可调和,因此有晕染的部

分要注意衬色。比如需要得到发绿倾向的蓝和发

紫倾向的蓝这类复合色,绿倾向的蓝底层要衬花

青加藤黄,紫倾向的蓝底层要衬土红或储石或朱

镖等。用水粉色表现壁画带有晕染的技法时可参

照此法,也可直接调和成准确的颜色一挥而就。

2.干壁画的特性之一是层层敷染,因此敷色

时要特别注意壁画色彩层次的表现,即几种颜料

在叠染复合之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复杂性。对于颜

色变化成黑色和褐色的地方,要先了解变色前的

颜料是什么。敦煌壁画已变色的部分主要是含铅

成分的颜料所致,如朱丹和朱砂、朱镖、褚石等红

色系列。在作现状性临摹和整理性临摹时,应先

敷朱丹等原色,再在上面罩染黑色,合成为黑褐

色,这样黑色中透出红色,有比较活泛生动的效

果。晕染时可用两法,先用水笔潮湿纸张,敷色后

用比较干的水笔渲染出深浅浓淡的效果,也可先

着色再用清水笔渲染深浅浓淡。有时一次不够可

反复敷色渲染多次,以达到既透明又厚重的晕染

效果。而叠染则以同一色相的不同色阶分层叠加

着色,造成色阶分明,立体感强的视觉效果。

3.石色用胶可选用明胶、鹿胶、三千本胶。上

色时特别要注意胶和颜料的比例关系,胶大会起

甲、发硬、折裂,而且色彩发暗,胶小会脱落。在使

用过程中所熬制的胶,夏天可存放两天,冬天可存

放三到五天,当日没有用完的胶可放人冰箱,次日

再加热取用。胶放的时间越长色越混浊,发臭时

应弃之,否则粘性不好,画面亦有恶臭。

4.由于沙尘的原因,敦煌壁画的表面蒙上了

一层灰土,画面色彩的发色不好。在临摹敷色时,

就要有意识地去除这层遮盖物,将画面处理的

“新”一些,显露壁画“真面目”呈现出矿物颜料明

丽饱和的色相。

(九)勾线

上色过程中有些轮廓线往往会被再次覆盖,

敷色完成后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定形线和提神线的

勾勒。起稿线有土红线也有墨色线,定形线多为

墨色线,而提神线则有墨色、红色和白色。因此要

表现出画面线条的上下层关系,以反映出原壁画

的绘画过程与层次效果。

在壁画临摹中应熟练地运用线的轻重、浓淡、

粗细、方圆、转折、顿挫、虚实、长短、干湿、刚柔、疾

徐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物象的体积、形态、质

感、量感和运动感。落笔要稳,有压力,气沉丹田,

以表现线描气脉相联,流畅有力的神采。

线描运转的韵律节奏、粗细弹性,与毛笔的性

能和掌握毛笔性能的技巧有直接的关系。勾线使

用的笔一般为狼毫笔,如衣纹笔、叶筋、红毛、拖线

笔等。无论是匀停流畅,屈铁盘丝的游丝描,正锋

长点,锥镂石面的铁线描,还是.飘逸豪放、刚柔相

济的兰叶描,这类笔在含墨、笔力、弹性和行笔上

的表现均有较好的“健毫”性能。榆林窟第29窟

西夏壁画中的线描,勾画劲健,粗细均匀,转折劲

利,曾被疑为硬笔所绘,其实是硬毫毛笔所为,“可

能与西夏人用较硬的黄羊毛做笔有关’YCs7CPS)。莫

高窟第276窟隋代壁画是“疏体画”的代表作,该

窟线描温润圆健,勾画凝重,藏锋含蓄,又体现了

羊毫笔柔软、吸墨力强的“柔毫”特征。各历史时

段的线描均有其不同的风格变化,用笔不同,描法

也多种多样,但都务求其形神兼备,不可柔弱夸

张。

(十)全面调整

临摹品源之于壁画,又有别于壁画,是一幅脱

离洞窟空间氛围的独立作品。这就要求临摹者始

终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对每一局部的取舍

皆通篇考虑。在整幅画面的敷色和线条勾勒完成

后,要留有一定时间加以整理和协调,使其既线面

清晰、主次分明,又浓淡相间、明暗适宜,追求浑然

一体的效果。

七日本壁画临摹体系的建立与方法

建于日本白凤时期的法隆寺,是世界上留存

至今的最早的木构寺院,寺内西院伽蓝中的金堂

内有绘于公元7世纪的释迩净土变、阿弥陀净土

变、弥勒净土变等12幅精美壁画。从明治初期开

始,日本民间对法隆寺的佛教美术实施保护的呼

声越来越高。1935年京都便利堂将金堂内的壁

画进行了分局部的全面拍摄,12幅壁画共拍照片

385张,红外线摄影20张,成为保存法隆寺壁画

的第一手资料。194。年,在“法隆寺壁画保存调

查会”的组织下开始了壁画的临摹保存工作。”

1949年金堂遭遇火灾,临摹工作被迫停止。所幸

存有壁画的照片资料,使壁画的复制临摹于1967

年再度从头开始。这一工作于1968年完成,经过

劫难的法隆寺重新拥有了完好如初的壁画。

法隆寺壁画临摹复制的成功,除得益于画家

们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娴熟的绘画技术外,还有更

重要的因素,即他们对壁画的地仗材料、绘画材料

以及壁画质感的充分研究和对临摹方法的周密考

虑。在此简要汇总介绍:

(1)首先根据照片制成柯罗版,将图像以50

X60厘米分割,逐一印在和纸上,再一一将它们

粘裱起来,在印刷后的和纸上直接着色。

(2)底色的制作。使用胡粉(在胡粉中加人

方解末),用细笔的笔尖点描出不同色阶的白色、

灰色,以表现出壁面剥落、残损的状况,仅做底色

就长达2^-3个月。

(3)敷色。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区分不同的

颜色和不同的浓淡,以表现色彩的历史感。将颜

料用胶调制成稀薄状,一遍遍地涂染叠加,逐步造

成画面的厚重感,以及色彩的丰富性。这一阶段

的工作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耐心。

(4)全面完成整个画面的设色。

(5)进一步细绘残损、剥落的部分。

(6)整体调整,最后勾线定形。

(7)完成。

从1940年复制法隆寺壁画至今,日本画家们

一直沿用上述临摹方法,包括用于后来的高松稼

壁画的复制。但作为学生研习的方法进行壁画临

摹时,画稿并不直接使用坷罗版印刷,而是将被称

为“美浓”的和纸覆在壁画的照片或印刷品上,用

浓淡不一的墨,点画成与照片或印刷品相同的黑

白墨稿(这个墨稿不似单纯线描的白描稿,而是将

照片上所呈现的所有图像信息全部点描出来),然

后敷色制作。这种临摹方法的目的明确:即严格

的对壁画进行复制(具有修复文物的功效)。

由于当时参加过法隆寺壁画临摹的一些画家

来自于美术学院,他们在完成了壁画临摹复制工

作回到学校后,也将这个临摹方法纳人到学校的

教学中。如平山郁夫先生在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

科第三研究室独立设置了这门课程,将其与古代

绘画的其它多种技法一起研究,形成了有系统的

教学体系,成为所有进人该工作室研读的硕士生、

博士生们的必修课程。

19

Jl中日壁画临摹法的比较

对比中日两种临摹体系,可以发现,由于中日

两国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物质条件存在着极

大的差异,因而壁画临摹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有

很大的区别。

敦煌壁画临摹的目的比较多样,既要再现原

貌,又要供研究之需,还要保存现状。应该说,由

此形成了敦煌壁画临摹技法的多样性和材料使用

的广泛性。应该说正是通过长期对敦煌石窟艺术

的临摹研究,建立起了一个复杂而具有规模的研

究系统。由于中国文化一贯重“表现”轻“再现”的

美学传统,在敦煌壁画临摹中注重作品神韵,尤其

强调以线造型的连贯流畅,线描表现具有明显的

个性特征。但对壁画现状的质感、肌理效果则呈

现不足,画面略显单薄。

日本法隆寺壁画临摹的目的则很单纯,即复

制、保存、维护。因此,日式临摹从一开始就表现

出严密、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性,临摹作品不掺

杂个人风格,特别追求壁画的质感和肌理效果,强

调真实、自然、厚重,制作出了充分体现历史感、壁

画感的作品。但日式临摹对以线造型的整体感认

知不强,线的表现缺乏书法运笔的韵味。

到目前为止,日本的画家们尚无进行复原性

临摹的尝试。不知是囿于所绘对象题材内容和风

格的单一,抑或是难以走出法隆寺壁画成功复制

的模式,临摹方法历时多年恒常一贯,也许是值得

商榷的。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先后有5人赴日本学

习日式壁画临摹方法和矿物颜料的运用技法,他

们学成归来后,在继承敦煌壁画临摹传统的基础

上,融人了日式临摹技法之所长,为敦煌壁画临摹

体系增添了新的因素。但由于敦煌石窟艺术规模

庞大、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在敦煌壁画临摹事业

历经60多年的今天,敦煌的美术工作者们仍在苦

苦探索,继续拓展临摹研究的途径。

九结语

敦煌壁画临摹体系建立在前辈艺术家和学者

们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具有

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壁画临摹的目的只有一

个—忠实于原作精神,真实再现壁画风貌。临

摹作为一门学问,需要临摹者以学者的态度去解

读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

气息,揣摩古人意趣,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

巧和阅读古今中外美术图像的能力。只有这样,

临摹者才能把握好临品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尝

试和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淋漓尽致地纵横笔

墨,创造出临摹品中的神品。

参考文献:

[1]段文杰.临摹是一门学问[A].段文杰临摹敦煌壁画

[M]旧本国株式会社见闻社,1994.

[2]史苇湘.临摹是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方法[A].敦煌研

究文集·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C].兰州:甘肃

教育出版社,2002.

[3]段文杰.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

出版社,1994.

[4〕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5]姜伯勤.在敦煌学习〔月.敦煌研究200。年特刊.

[6]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壁画线描百图〔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同庆)

20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