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月法师传 心月出家 (一)

 liuhuirong 2017-08-07

  “那就好!”普云说。“我把你带到重庆去,投拜一位高僧。”接着就对他讲说,重庆有座千年古刹名叫华岩寺。执事和尚能仁法师,待人和善,教人耐心。在那里修行最好。松益听了喜出望外。二人当即约定,第二天松益就了结好一切事务,收拾好行李。然后同普云一道去重庆华岩寺。
   
  人生的千般苦难,万般的挫折,使得多少曾经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人变得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甚至沉沦堕落。于中也有不少人经受住种种磨炼,成为世人尊敬、出类拔革的姣使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王汝于成”。考究这成与不成的关键,恐怕就在“悟”和“觉”两个字上。能在苦难中“悟”知苦,也就能渐有所“觉”。能“觉”者一定能进一步深“悟”,这样也就能一步步追寻求索,终于明白人生的真谛,明白应该如何作人,怎样做事。因而他们能在有限的人生,做出无量的功德来。李松益也正是这样,在人生道路的重要关口,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定性选择。开始了他不同从前也不同常人的、崭新的人生篇章。

  华岩寺拜师
   
  与普云商量停当,松益即刻走出铁佛寺,顺便在街边小摊上买了几个烧饼,又买了几双单边草鞋。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穿的几件衣物取出,收拾成一个小包袱。然后据东家,告诉他,自己明天要出远门,这房子不租了。家里的几件旧厢破柜,锅瓢碗盏全都送给了邻家大婶。安顿好这些,已将近三更天了。
   
  次日天不亮,松益就穿上草鞋背上小包袱直奔铁佛寺。普云也已作好上路准备。前往住持禅房辞行之后,二人便一同离开寺院,顺仪凤街南行,穿过大北街、二府街,绕过城隍庙、学院街,走出大南街、大南门,’过了环子河,上了去重庆的青石古道。这条古道是开辟于几千年前的嘉陵驿道的一段。秦汉时代,这就是西南各族前往关中、中原的必经通道。直到民国年间,它依然是川北各县乃至陕西、汉中各地南下重庆及云南、贵州的主要陆路通道。因为嘉陵瞄行于山丘之间迂遇盘旋。古道便多次横穿江水,时而在东岸穿行,时而在西岸盘绕。古道上担抬、背扛的商贩、力夫,乘马坐轿、坐滑竿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驮运货物的骡马,来来往往。古道边有不少栈房、么店子;山圾处J桥头,常有石凳凉亭供人歇脚。二人走过华兴寺,迎着拂晓晨底,匆匆赶路J天大亮时,就到了30里外的青居场。稍微歇息一会儿。普云就托钵上街化缘。片刻功夫就化来一钵稀饭。二人就着烧饼,吃了稀饭。然后继续南行,过溪头坝、穿羊口场、李渡场,天黑时就到了烈面溪。这一天,他们足足走了120多里。第二天鸡叫时,他们又登上了南行的旅途。
   
  陇中,口渴了,便到河畔溪边,掬水解渴;肚子饿了,便由身披袈裟的普云到庄户人家门前,手敲木鱼,口念经文,募化一点斋饭,然后二人共同分享。天黑了,便在路边寻找一座庙宇歇宿一夜。那时,城乡各地清代留油的大小庙宇众多,对出家人都是广开方便之门的。就这样,经过三天多的辛苦跋涉,他们从南充经武胜、合川、北碚,走到重庆,来到了坐落在大老山麓的华岩寺。
   
  华岩寺是巴蜀十大古刹之一。传说创建于唐代。据《华岩寺志》记载:明朝万历己亥(1599)年,乡民杨益,请来僧人尹无权,兴工重建华岩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甲辰(1664)年,居士杨继芳,出资修房屋数间以住僧人。自甲戌(1694)年,当地居士杨继芳、蒋弘道、李生藩等,与华岩洞洞主性圆共同商定,敦请圣可大师前来说戒。圣可大师嗣法于双桂堂破山海明法师(1597——1666)属临济禅宗,杨歧法脉,他刚从天台山回到重庆,便应邀来到华岩驻锡。经他十余年苦心经营,多方募化,便在华岩洞对面的华岩坪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华岩寺,成为川东第一大寺院。
   
  松益到达华岩时,正值深秋季节。苍山间点缀着团团如火的红叶。夕阳残照,古柏森森。疏林中时时传出钟磐、木鱼之声。两人精神为之一振,几天奔走的疲劳顿时全消,脚步也不知不觉自然加快,心早已飞人山门去了。他们沿着青石台阶进了山门,来到山门面前。松益一眼望见这巍峨殿宇,庄严的道场,慈祥的佛像,内心深处立刻涌出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和欣慰。
   
  普云领着松益过了天王殿,径直来到客堂里,见到能仁法师。能仁法师年纪大约50开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普云上前,双手合十顶礼,然后将站在旁边的松益叫到法师跟前。不待法师开口,松益便躬身作揖、跪拜。能人法师微笑着,连连点头,口中说道:“请起,请起广接着普云就向能仁法师述说了松益的身世和出家修行的愿望。听完普云讲述,能仁法师回转身来端详着站在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修长的身材,清秀端庄的面容。清澈明亮的眼神中透出一股纯朴稚气。能仁法师问:“松益,你为什么想来出家修行呢?”
   
  “想找出路,找出离苦海的路?’松益恭敬地回答。
   
  “年轻人正是闯天下、创事业的好年华嘛!前程无量,门路很多啊,为啥你选择出家当和尚呢?”法师进一步问。
   
  “现在的生活太苦了。受苦的人太多了。我从小跟母亲上庙,听说过,只有佛菩萨教人脱离苦海的方法,一心济渡众生。”松益的回答令能仁法师深感高兴。一边点头一边站起身来说:“很好!很好!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胸,很好,很好。普云,你先去禀房住下。我带松益去拜师。”松益紧跟能仁法师身后,到了际云法师的禅房。一见这位远道而来的小青年,际云法师顿生悲悯慈爱之心。听了能仁法师的简单介绍,立刻高兴地点头,决定收松益为弟子。松益喜出望外,高声喊道:“师父厂立即跪了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紧接着便在际云法师座前三拜九叩首。从这一天起,李松益便开始了他漫长的僧侣生涯。
   
  松益勤学好问、谦恭有礼,深得师父们喜爱。他主动打扫殿堂、庭院。争着干寺院里的杂活,勤奋习诵佛经。糊进步很快。过了三月左右,他便与lbo多名师兄一道,在当时方丈(华岩寺55届方丈)释性法(宗镜)法师(1935—1939年在任)座下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师父为他赐法名心月,钟镜为他赐法号净慧。
   
  受戒是一种很庄严/隆重的仪式。法会由方丈及执事僧主持,一次几十人到几百人,规模很大。在戒堂里,受戒的人被全剃光了头,身穿僧衣,双手合十跪在依次排列的蒲团上,不停地念诵经文。受戒仪式开始后,先由主持的法师,将用艾绒与香灰合在一起,做成的小绒球用火点着,放在受戒者的头顶上。每人头顶放12粒。那绒球在头顶上燃烧完后熄灭。受戒人头上立即出现12个烧灼后的伤疤。仪式结束后,受戒人每天都要喝豆浆,让它产生轻度的溃疡。大约2个月以后,伤疤愈合,头顶上便留下12个圆圆光光的白色的迹印,终生不掉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戒疤”。

  第二节 佛学院进修
   
  心月受戒不久,就被送到华岩佛学院读书深造。
   
  重庆华岩佛学院的创始人是觉初和尚。党初(1887 一1935)俗姓曹,法号佛智,四川蓬溪人,早年毕业于法政学堂。1913年受具足戒于成都文殊院。学习律、禅,曾任教于新繁龙藏寺。1923年春在成都倡立“祈祷世界和平佛教会”。同年四月赴日本东、西本愿寺访问,并考察日本的佛教教育。1925年回国,被迎立为华岩寺第54届住持。192bel933年在任期间,倡立川东佛教联合会,被推为会长。经他发起,在绪云山缥云古寺创立汉藏教理院,并举荐大虚大师出任院长。1928年在华岩寺所属报国寺创办川东佛教联合中学,确立学制,拟定课程,奠定学修一体,慧行并重的僧伽教育制度。1932年联合中学迁人华岩寺。这是华岩佛学院的前身。党初和尚也是四川开办僧伽教育的第一人。他为近代四J;!佛学规范教育做出了示范。
   
  1933年川东佛教联合中学易名为“天台教理院”。释党初聘汉藏教理院讲师释印体主持该院。1937年钟镜和尚将其改名为重庆华岩佛学院,下设研究部、普通班(相当于中学)。
   
  佛学院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两级学员共80人。宿舍和课堂都在寺庙的药师殿里。药师殿的正中供奉着药师佛,又名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教中的无上大医王。心月在这里读书,他的一生便与佛法和医学结下了不可思议的道缘。药师殿的两边是大通铺,每边可睡二十多名学员。大通铺前面是上课的讲台,墙上挂着黑板。白天,学员们就盘坐在大通铺上学习,听老师讲课,作笔记。晚上,就在大通铺上参弹打坐和睡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