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类大全】鹦形 鹦鹉科

 太空人966 2017-08-07
蓝黄金刚鹦鹉蓝黄金刚鹦鹉
琉璃金刚鹦鹉(学名:Ara ararauna,英文名:Blue-and-yellow Macaw)是鹦鹉科金刚鹦鹉属的鸟类。

蓝黄金刚鹦鹉又名琉璃金刚,英文名Blue-and-yellowMacaw,拉丁学名Araararauna。蓝黄金刚鹦鹉是最常见的金刚鹦鹉,它爱亲近人的特质使得这种大型的金刚鹦鹉特别受欢迎且常见,个性温和常可于各地鸟店、动物园等地方看见。

鸟种简介

蓝黄金刚鹦鹉在野外栖息于原始森林中,尤其喜欢生活在平原并有河流隔离的密林里。喜欢成群活动,大多在早晨和傍晚觅食,中午炎热时在林中休息。能利用其强有力的嘴协助双脚在树上攀援,有时还用双脚抓住树枝,头部向下呈倒挂的姿势。激动的时候经常发出“嘎一嘎一嘎”的叫声,声音十分响亮,震耳欲聋。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浆果、嫩芽为食,繁殖季节也吃一些昆虫。蓝黄金刚鹦鹉的叫声通常都非常响亮非常大声,尤其在早上与傍晚或兴奋紧张时。

在海拔500公尺(1,650呎[/font])以上就很少见到牠们的踪影,通常成对或一小群活动,也会与红翅金刚或绯红金刚等其它种类鹦鹉一起出现觅食或在岩壁上啃食土块,虽然牠们算是大型金刚鹦鹉中数量较多的种类,但是栖息地严重的破坏与违法捕捉野生鸟作为宠物买卖等因素也使得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的数量急速下降中,食物包括各种水果、种子、坚果、昆虫等;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巴拿马及南美洲的北部可能于2月至6月间进入繁殖期,而在南美洲的南部则是8月至12月,习惯筑巢于高处的棕榈树洞内;笼养蓝黄金刚有时会很吵,尤其在早上与傍晚,喜爱沐浴,新引进饲养的蓝黄金刚能很快地适应与信任新饲养及环境,啃咬力强,提供新鲜树枝供其啃咬。

地理分布

蓝黄金刚鹦鹉分布于从南美洲大陆的北部及东北部,一直到巴拿马东部、巴西东南方及波利维亚和巴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北方和北美洲的墨西哥等地。

外形特征

蓝黄金刚鹦鹉的体形较大,体长为80—90厘米,尾长40—50厘米,差不多占体长的一半,体重为1千克左右。它的虹膜为白色,嘴呈铅黑色,脚为铅灰色。额部为黄绿色,自额后至整个上体为翠蓝色,眼先及颊部裸露,呈肉白色。自嘴基部经眼睛下方至耳部有3条黑色羽排列而成的横纹,眼先部还有6—7条由黑色毛羽排列而成的竖纹,颏部和喉部为黑色,从耳的后部至胸部、腹部为橙黄色,翅膀和尾羽为紫蓝色。初级飞羽的外为紫蓝色,内为黑色,尾下覆羽为翠蓝色。雄鸟和雌鸟的羽毛颜色基本一样,只是雄鸟的头部要比雌鸟宽一些。蓝黄金刚鹦鹉羽毛的整体主色调为蓝色,额部有些黄色色的羽毛,鸟喙的颜色为黑色,爪子是灰色。

灰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finschii,英文名:Grey-headed Parakeet)是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

灰头鹦鹉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外形特征

紫红头鹦鹉 灰头鹦鹉

紫红头鹦鹉身长33公分;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中间为红色,往下巴、头顶、头部后方、颈部和脸颊延伸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著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尾部蓝绿色;翅膀覆羽带有一块深红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绿色;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带有白色,外侧羽毛为黄绿色并带有黄色羽尖;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黑棕色,虹膜黄白色。母鸟的头部则为蓝灰色,颈部连接一圈黄色的羽毛而没有黑色环状羽毛,翅膀也没有深红色羽毛;上鸟喙浅黄色,下鸟喙灰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且脸颊大部分带有点灰色,前额橙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公母幼鸟看起来都和母鸟一样,公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缅甸、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

红领绿鹦鹉(学名:Psittacula krameri,英文名:Rose-ringed Parakeet)是鹦形目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又名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鹦鹉。共有4个亚种。主要栖息于山麓开阔的疏林地带以及村庄、农田和乡镇庭园等地区。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花朵、花蜜等。分布于塞内加尔、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和中国。

外形特征

红领绿鹦鹉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为中型鸟类,雄鸟头部为辉绿色,在颈部的两侧和耳羽的后面逐渐变为淡蓝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窄的黑线,沿眼先向后延伸至眼睛。颏部、喉部为黑色,并向后和颈的两侧延伸,与后颈向下的一个狭形玫瑰红色颈环在颈侧相连接,也是它独有的特征之一。上体为辉草绿色,邻近玫瑰红色颈环处为蓝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特别辉亮,尾羽逐渐变长,中央尾羽最长,颜色为蓝绿色,基部较绿,具窄的黄色尖端,外侧尾羽越向外绿色越浓。翅膀为绿色,翅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蓝色,大覆羽及飞羽为暗绿色。下体较淡,较背部呈更多的灰绿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黄色。

雌鸟的颏部、喉部没有黑色,头上没有黑纹和玫瑰红色的领环,尾羽较短,其余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淡黄色,嘴珊瑚红色,脚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绿色。 

幼鸟和雌鸟长相类似,鸟喙为浅粉红色,要到至少18个月大才会开始发展为成鸟的羽色,完全变成成鸟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个月。

地理分布

环颈鹦鹉分布横跨亚非两大陆,分布十分广阔,从非洲北部的潮湿森林往东一直分布到亚洲南部的国家,非洲分布的国家包括茅利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索、象牙海岸北部、尼日南部、迦纳北部、布吉那法索、多哥、贝南、奈及利亚、喀麦隆、马利、查德南部、中非共合国北部、苏丹北部、乌干达南部、埃塞俄比亚、吉布地、索马里西北部;在亚洲分布的国家则从巴基斯坦西部起,经尼泊尔南部、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到缅甸中部;也有许多族群引入到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埃及北部、肯亚、象牙海岸沿岸、南非、新加坡、澳门、中国、香港等非原生地地区。


暗头鹦哥

(学名:Aratinga weddellii,英文名:Dusky-headed Parakeet)是鹦鹉科锥尾鹦哥属的鸟类。

暗头鹦哥

灰头锥尾鹦鹉,又名暗头鹦哥,主要以种子、水果、坚果、浆果、花朵为食,分布于哥伦比亚东南的亚马逊河流域、厄瓜多东部。

外形特征

身长:28公分(11吋)

这种鹦鹉鸟体大部分为绿色,下腹部为黄绿色;头部为灰棕色,且每片羽毛的边缘还带有暗蓝的色调;胸部上方为橄榄绿色;第一根主要飞行羽为黑色并带有蓝色的尖端,其他翅膀部分的羽毛为绿色,边缘带有蓝色;尾巴上方为绿底蓝色,内侧带有黑色;眼睛外围的裸皮带有红灰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浅黄色。幼鸟和成鸟的颜色相同,但是羽色比较深。

地理分布

哥伦比亚东南的亚马逊河流域、厄瓜多东部、秘鲁东部、巴西的东北和西北部。

黑头鹦哥(学名:Aratinga nenday,英文名:Nanday Parakeet)是鹦鹉科锥尾鹦哥属的鸟类。

黑头鹦哥

黑头鹦哥是十分好奇与爱玩的鹦鹉,适中的体型是理想的选择之一,近年来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繁殖鸟的数目不多,公鸟与母鸟在外观及行为上几乎一模一样,手养的黑头凯克幼鸟相当亲人与爱玩,国外的价格不低,常常与中大型鹦鹉的身价差不多,这种来自南美洲的可爱鹦鹉约有2种亚种。

鸟种简介

黑头凯克鹦鹉黑头鹦哥

黑头鹦哥是十分好奇与爱玩的鹦鹉,适中的体型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台湾岛内近年来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繁殖鸟的数目不多,公鸟与母鸟在外观及行为上几乎一模一样,手养的黑头凯克幼鸟相当亲人与爱玩,国外的价格不低,常常与中大型鹦鹉的身价差不多,这种来自南美洲的可爱鹦鹉约有2种亚种。属华盛顿公约 第2级 保护鸟类鹦鹉。

体长:23cm(9 吋)

平均寿命 25年

地理分布

来自南美洲的北部,北从亚马逊盆地的秘鲁、哥伦比亚到圭亚那,包含的国家还有巴西、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盖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

小金刚鹦鹉(学名: Ara chloropterus 英文俗名: Red-and-Green Macaw)是鹦鹉科金刚鹦鹉属的鸟类,又叫绿翅金刚鹦鹉红绿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兴奋时可变为红色。尾极长,属大型攀禽。

外形特征

绿翅金刚鹦鹉绿翅金刚鹦鹉

绿翅金刚鹦鹉身长90-95cm ,翼展125cm,体重1050-1700g,寿命80年。表面看来,它很容易和五彩金刚鹦鹉相混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五彩金刚鹦鹉的背部有黄色羽毛,而红绿金刚鹦鹉的背部羽毛则为绿色;红绿金刚鹦鹉的个头比黄蓝金刚鹦鹉大些。成鸟的头、颈部、胸部和翕两侧是美丽的红色羽毛。肩和三级飞羽绿色。背部,臀部和尾巴上面是蓝色。尾巴是红色和蓝色相间。尾覆羽浅蓝色。下颚骨的上层主要是白色或象牙色,较低的下颌骨黑色。面颊是裸露的皮肤,覆盖着红白色的羽毛呈现蛇状细纹。虹膜淡黄色。脚黑色。

地理分布

绿翅金刚鹦鹉分布图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绿颊鹦哥(学名:Pyrrhura molinae,英文名:Green-cheeked Parakeet)是鹦鹉科小锥尾鹦鹉属的鸟类,又名绿颊太阳鹦哥绿颊小太阳。生长在玻利维亚东部的高地,因此又被称作玻利维亚绿颊锥尾鹦鹉。它们个性聪明活泼,可爱友善,它们独特多变的羽色和温柔甜美的性情使的他们在世界各地都相当受欢迎。爱玩又聪明的它们,很容易训练学些小把戏,也可以学上简单的一两句话和饲主互动。它们相当喜欢玩水和沐浴,因此饲主需要时常供应清洁的水让它们玩耍洗澡。在野外它们是群聚性相当高的鸟种,因此它们对主人非常忠诚,喜欢形影不离的跟随。此外,它们对孩童也相当友善,是很适合全家成员一起饲养的宠物鸟。一般来说平均寿命可能约10 -15年,在良好的照顾下可有25到30年甚至更久的寿命。

绿颊鹦哥

外形特征

绿颊锥尾鹦鹉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同时也是体型最小的锥尾鹦鹉之一,个性十分调皮、活泼、好奇、亲人,对人的接受度高,别于非洲系Poicephalus鹦鹉(塞内加尔鹦鹉、麦耶氏鹦鹉等),它们不会成为只亲近接受一人的鹦鹉,所以相当讨人喜欢,虽然与其它锥尾鹦鹉一样并不以说话能力著称,但它们安静又讨喜,所以很适合各种居家环境饲养。

绿颊锥尾鹦鹉与红腹鹦鹉( 赤褐腹锥尾鹦鹉 Maroon-bellied Conure )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误认,绿颊锥尾鹦鹉的体色较淡较亮,胸前毛色较呈灰色,但主要辨识点是绿颊锥尾鹦鹉的尾部是红褐色,而赤褐腹锥尾鹦鹉的尾部则是绿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红褐色)。

有5种亚种,从外表无法分辨性别,须经由DNA鉴定或外科手术鉴定,有数种美丽颜色的变种,最常见的变种是黄边锥尾鹦鹉(Yellow-sided Conure),后来新改良出来的变种还有肉桂色和比较少的蓝色,最新的变种则是菠萝绿颊,颜色鲜艳,数量最少。

地理分布

绿颊锥尾鹦鹉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与秘鲁。

横斑腹小鸮(学名:Athene brama,英文名:Spotted Owlet)是鸱鸮科小鸮属的猫头鹰,英文名直译为点斑小鸮。头顶和背部斑点细密,眉纹及眼间白色,下体无条纹,两胁具横班,腹中央白。结小群活动于疏树的开阔地、农耕地及灌木丛。在国内仅分布于西南。横斑腹小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Spotted Owlet

斑腹小鸮

外形特征

体小(20厘米)的褐色鸮鸟。无耳羽簇,眼黄色。上体灰褐,头顶具白色小点斑,两翼及背部的白色点斑大些。淡皮黄色的颈圈不完整。眉及喉偏白。下体偏白,胸及两侧具灰色横斑。下体无纵纹。比斑头鸺鹠的尾稍短而头显平。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白色被羽。

叫声:粗哑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继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发出嘈杂而不连贯的尖叫声及似笑声。

地理分布

横斑腹小鸮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伊朗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四川的宝兴和雅江等地。另外还可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尚待证实。

分布范围:伊朗南部至印度次大陆,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pulchra(poikila)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ultra于西藏东南部。

花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roseata,英文名:Blossom-headed Parakeet)是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

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读音:huā tóu yīng wǔ)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鹦鹉科,学名为 Psittacula cyanocephala。它比大绯胸鹦鹉小,全长35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黄绿色,上体颜色较深,翅绿色。雌雄鸟头部颜色有别:雄鸟为玫瑰红,雌鸟呈灰蓝色。栖息于沟谷森林、疏林、耕地等处,以野果、谷物为食。产于中国云南、广东、广西。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外形特征

花头鹦鹉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全长35厘米左右。鸟体为绿色,头部粉红色,到了头部后方、颈部均变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著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背部下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与为绿色,翅膀外侧的覆羽上有一块红棕色的羽毛;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浅黄,外侧覆羽黄绿色,尖端浅黄色;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棕黑色,虹膜黄白色。母鸟头部为灰蓝色,翅膀外侧的红棕色羽毛区域比较小,上喙浅黄色,下喙灰白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下巴部分经常带有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公母幼鸟看起来都和母鸟一样,公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地理分布

花头鹦鹉花头鹦鹉

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领鸺鹠(学名:Glaucidium brodiei,英文名:Collared Owlet)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小型猫头鹰。体长14-16cm,是中国最小的鸮类。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个黑斑,特征较为明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Collared Owlet领鸺鹠
Collared Owlet领鸺鹠:幼鸟

外形特征

纤小(16厘米)而多横斑,眼黄色,颈圈浅色,无耳羽簇。上体浅褐色而具橙黄色横斑;头顶灰色,具白或皮黄色的小型"眼状斑";喉白而满具褐色横斑;胸及腹部皮黄色,具黑色横斑;大腿及臀白色具褐色纵纹。颈背有橘黄色和黑色的假眼

虹膜-黄色;嘴-角质色;脚-灰色。

叫声:昼夜发出圆润的单一哨音pho, pho-pho pho。仿其叫声可非常容易地招引此鸟,也会引来那些围攻领鸺鹠的小型鸣禽。

地理分布

领鸺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台湾等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800~3500米间的各类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的留鸟;paradalotum于台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