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daixh3 2017-08-07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扬州市文广新局,朱仙镇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运河风情”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巡演活动,将于8月14日晚7时30分在朱仙镇启封故园景区举行。届时南北文化精髓将在这里精彩对决,敬请社会各界朋友免费享受这一难得的文化大餐。

启封故园--你不知道的漕运文化!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一种运输方式--官方组织的公粮水运,即为“漕运”。从伍子胥坚毅于春秋争霸的目光,一直看到光绪忧郁的神情足足两千五百多年,“漕运”插图于华夏文字记述的史志成就千里运河,沟通华夏五大水系,连缀黄河、长江、珠江三大经济体系,实现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描摹出丰富多彩的漕运城市生活和色彩斑斓的漕运文化。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逐鹿中原 漕运始兴

早在华夏文明发源之初,炎黄子孙便能通过其他河流进入黄河,规划出以黄河为中心的水运蓝图。到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战争之需而运送粮食成了寻常之事,为此一些诸侯纷纷开凿河渠便以运粮,从而也开启了中国漕运史的篇章。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歌舞升平 漕达天下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纵向沟通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漕运,由此进入生机盎然的大运河时代。残月晓风吹拂过遍载杨柳的隋堤两岸,绽放出唐代漕运法规制度完善、秩序井然的灿烂,北南两宋清明上河、两湖歌舞的花团锦簇。

唐宋,尤其是宋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漕运勃兴,年漕运量创史上之最,常年稳定在六百万石,最高达八百万石。漕运,成为盛唐文宋经济鼎盛的最好注解。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千年古河--贾鲁河风光

一代名镇 应运而生

漕运的主要载体--运河,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布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响。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滨河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隋炀帝开通运河,水路可从中原直达扬州,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因濒临蔡河(惠民河),享天时地利人和,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加上与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开封近在咫尺,人来客往,货物集散甚多,日渐繁荣起来。北宋时朱仙镇受京都商业的影响和漕运之利,成为享誉全国的名镇。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水乡古镇 漕运盛埠

贾鲁河漕运促进了朱仙镇的繁荣。贾鲁河原名惠民河,因元朝贾鲁开浚,故名贾鲁河,又有运粮河之称。

贾鲁河横贯朱仙镇,作为开封的重要水运港口,朱仙镇很快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开封那时仍是河南首府,占尽水路优势的朱仙镇盛极一时成为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日泊船200余只。朱仙镇面积逐渐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民商4万多户。那时,镇内街道纵横、客商云集,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各类商店、作坊、客栈以及说书唱戏、抽签算卦、走绳卖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一时之间,朱仙镇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另为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江河日下 漕运衰败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零一年,清廷正式颁布停漕改折的令,漕粮全部改征钱币,伴随中华两千余年的漕运终于画上了句号,淡出历史大剧。由于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着铁路运输、近现代商业经济、金融业的出现和发展,漕运已非必需。清末民初时,因贾鲁河淤塞,朱仙镇的水运繁华不复存在,古镇衰落。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如今,中原水乡--启封故园于朱仙镇涅槃重生。

园区内结合漕运元素,有漕运粮仓区、印象朱仙区、聚仙湖、魁星街、下八行街等区域,汇聚木版年画、汴绣、织坊、官瓷、铜器、手串、玉器、竹竿青酒等各类民俗工艺展示与种类繁多的特色美食小吃,另设休闲茶馆、临水民宿及青楼演艺,处处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与游客朋友相约一段浪漫温馨的中原水乡之旅!

“水乡”故园,风从运河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