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激扬文字 2017-08-07

古代称帝王之位,谓九五之尊。九与五因何与皇帝牵上关系呢?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此前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另一种说是源自《周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这两种解释太过“玄妙”,给人以云里雾里之感。如果换种更形象的说法,人们才更容易理解——从礼制上说。

从礼器上看,天子据九鼎。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鼎与簋(Guǐ)最开始是日常生活用品,鼎是煮饭熬肉的“锅”,簋是盛放食物的“碗”。有个成语叫“钟鸣鼎食”,说的就是宝贵之家,王族贵戚才能享有“鼎”食的资格,普通百姓,只能用陶盆瓦罐。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后来,食器又演变成祭器与葬品,只有天子活时祭祀和死后陪葬时,才能用九鼎。

再后来,九鼎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如成语“问鼎中原”,其义就是企图夺取天下。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从建筑上看,也有严格规定。只有皇帝家的房子才能面阔九间。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处处体现着帝王的至高无上。民间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十一开间,在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以缩短跨度。结果呢,老李在北京没呆上几天就被人赶跑了。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称为“九五之尊”?

从衣饰上看,除了颜色规定之外,龙纹的装饰也有死规定的,皇帝着九龙袍。如,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九条金龙。然从图像及实物看,前后相加只有金龙八条,与文字对照尚缺一条。有人认为还有一条就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纹被绣织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每件龙袍的实际绣龙数仍为九条,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见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与九五之数正好吻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