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7吞书 第6期 《现代社会事业》 书籍介绍 本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概况,着重阐释了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服务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训练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并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本期书籍解读人:张苗玲。 来看完整版 言心哲是老一辈社会学家,他的主要学术领域是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著作《现代社会事业》(1944)被孙本文先生誉“国内讨论社会事业最详备之书”。该书博采东西,是言先生十余年心血结晶。 这本书不仅对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及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全面地引进、比较和阐释,而且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做出了成效显著的探索。 《现代社会事业》一书分为六编,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的社会工作发展概况、社会工作教育的地位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的详实的论述。 其搜罗材料用力之勤、分析之精,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反映出老一辈社会学家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执着学术精神。 本文将着重分析《现代社会事业》第一编现代社会事业纲要中有关社会事业和慈善事业的部分。 之所以选择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是因为当今有一部分人将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混淆,或者认为社会工作本身就是慈善事业。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在人类社会史上早已就有互助事业、救济事业或者慈善事业,但社会事业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才开始通用。 Social Work一词现如今多译为“社会工作”,但言心哲认为,慈善事业与合作事业等,不便归在社会工作之内,而社会事业一词能包括一切慈善事业或社会救济事业、社会福利事业、贫民救济事业、儿童保护事业、劳工福利事业、社会保健事业、民众娱乐事业、妇女救济事业、犯人救济及感化事业、精神病人服务事业、残废人及老人救济事业、社会保险、合作事业,等等,凡消极的社会救济事业和积极的社会福利事业,皆可概括在社会事业之内。故坚持将social work译为社会事业。
其主要目标在调整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共同关系,增进大众的福利。凡消极的社会救济事业和积极的社会福利事业,通可包括在内。 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 第一,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在于基本观念之不同。 狭义的慈善是以金钱或物品赠给穷人,救济残废或者扶助病者。 广义的慈善,凡是对人表示同情或予人一些实际上的援助,如介绍工作,使之获得教育的机会,都可以说是慈善。 往日的慈善,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其出发点多基于宗教、迷信或者同情的观念,将慈善视为私人的一种“恩惠”,脱离不了“怜悯”和“姑息”。而这种“恩惠”的有无,出于施助者自愿,受助者并无要求之权。 现代社会事业则不然,现代社会事业的兴办则基于社会国家的责任,现如今从事社会事业者,莫不站在科学的立场,摈弃“报应”的观念,对于全社会不幸分子的救助及社会生活的改善,认为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受助者亦有要求救济之权利。 第二,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在于方法上的差异。 现代社会事业的举办,莫不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对于一种病态的发生,莫不穷本溯源,细察因果,以为诊治之依据,此因个人状况及其家庭历史与夫生活环境,各有不同,故对于个人问题欲有所补救,不可不注意个别诊断,方能对症下药,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我国旧日的慈善事业,不是施衣施材施粥,就是编制善书,广印佛经,分送各界,以劝世化俗或作“敬惜字纸”一类的工作。 “善书”往往迷信色彩极深,其中所述的劝导意义多限于个人,虽然不能说这类行为全无益处,但其见解不深、范围狭隘,与现代社会事业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相去甚远。 第三,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在于组织上的不同。 现代社会事业行政机关非常重视内部组织的健全和科学的管理,因为有健全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提高一个机关的行政效率。 而往日的慈善事业机关组织既不严密,管理亦欠周到,对于外界更少联络。 往昔的慈善事业为社会上少数热心分子感于一时的需要,任意兴办,并无整个的计划和通盘的打算,组织与系统上多不合乎科学的原则。 第四,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在于对象与范围广狭之不同。 现代社会事业以社会大众的福利为对象,其目的在于谋全体社会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关系的调试,而慈善事业则往往仅以个人或者极少数人为对象。 换句话讲,慈善事业对象较为窄狭,而社会事业范围较为广泛。 从前的慈善事业,仅注意于消极的救济,救济以外的积极或预防的工作毫未顾及。 第五,社会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在于工作人员的训练和知识的不同。 在现代社会事业发达的国家,社会事业早已视为一种专门职业。 从事斯业者,莫不专心致志,以期于成,是以欧美先进各国多设有社会事业教育机关以训练此类人才。 各种社会病态的救济和预防,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关系的调试,须有各种新的知识和方法,方能应付得法。 在言心哲看来,社会事业专门人才的训练十分重要。 他精心撰写了社会工作人才训练的章节,对社工人才训练的目标设定、社工人才类型的划分、训练方法的规划,都做出了详尽的安排。 其中,他以较长篇幅论述了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职业修养。他强调,社会工作者“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下列几种修养要素在训练期间,皆须加意培养”。 第一,同情。 就要设身处地地,体会被救济者的心理反应及各种生活状态。言先生指出,对于贫苦以其他种问题的人民,表露出同情心,在谈话时,显示一种亲切的语调,就是不实际地给以帮助,也能安慰他们。 第二,热心。 是兴趣浓厚的表现。言先生认为,服务与牺牲的精神,依赖于热心的驱使。只有社会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兴趣特别浓厚,才会不依待遇薄厚,始终如一。 第三,忍耐。 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条件远不如欧美国家,事业的推进有时多年难见成效;面对与社会工作者的观念和心理不一致的人员;面对纷至沓来的人事问题,社会工作者最需要的就是忍耐。 第四,廉洁。 从事社会工作者多一分廉洁,人民就可以多得一分实惠。言先生强调,社会工作者的廉洁自律,事关社会工作的发展前途,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乎人民对社会工作本身的信任,对社会工作的赞助。所以,言先生要求,社会工作者的训练,应该致力于廉洁的培养。 第五,勤勉。 社会工作纷繁庞杂、责任重大,处理各项实务工作必须有条不紊、勤勉从事。言先生认为,效率出自勤勉,能勤勉从事才能担当责任。 第六,创新。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生的工作和学科,它的方法、技术、组织制度都要依靠社会工作者推陈出新。与此同时,言先生指出,中国旧有的方法过于陈腐,更加需要不断创新。因此,更应该培养社会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工作的确属于“舶来品”,直接来源是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受阻转而希望通过开办教育来培养人才的努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西方人士启动的专业社会工作受到了中国参与者的影响并使其发生着某种符合中国国情、社情的改变。 民国时期的学者,多数有海外学习的背景,并且学有所成、学有所思,结合了当时国内的实际,写出来的著作是他们真正的研究心得。 重读经典,对今天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或者社会工作研究,十分有益。 拿什么去迎接新一届的社工学生呢 来共同准备一份给社工新生的厚礼 “给社工新生的一封信” 主编:蒲桐桐(tongh213) |
|